第79章 破屋朽梁,博采众长(3 / 7)

加入书签

京营士卒,率皆豪贵寄养,难以管束。

    其二,是武官正俸不高。

    如宣府、大同总兵有上百顷养廉田,每年可得数千银两。

    但京营没有这个待遇。

    故京营“禄最薄”,却应酬答礼“诸费复夥”。

    其三,则是京营立功升迁的机会极少。

    隆庆元年以后,边将三年防御无过的可加升职衔。

    此后,京营欲“照边将例”加秩,被兵部以“利害劳逸,相去甚远”为由否决。

    因此,逐渐形成武官“重外轻内,以京营为冷局”的局面,“将官一入此地,如同弃置”。

    边将若被兵部选入京营,常请督抚“咨留及托故规避”。

    在营之“号头、中军、千把总等官百方营干,谋求外升;新升京营副将等官祈留外任,不肯内转”。

    边将不愿调入京营,勉强调入又不安于位。

    兵部有识之士众多,便想了个法子——索性“猥以处劣转者,如云某考中下,转京营;又云某不堪外用,处京营”。

    简单来说,就是不合格的就调入京营,作为武将的惩罚。

    京营成了“懦劣者入营备员,冀望躐等”之所,那么军士训练的废弛就可想而知了。

    总而言之,京营如今已经实在烂透了。

    这些都是基础病,不是朱翊钧阅兵振奋士气,就能有救的。

    与其大张旗鼓,引人注意,不妨等有了成效之后,再来一场校阅。

    张居正见皇帝神色,知道他心有定计,也不作多余劝说——皇帝对京营可比先帝上心多了,不必太过催促。

    他沉吟片刻,提醒道:“陛下,若是想整饬京营,最好还是过问兵部后再说。”

    此前调顾寰总督京营,就是按着兵部脑袋同意的。

    好在此后顾寰没有太过争夺权责,才平息兵部的不满。

    如今若是有大动作,兵部这边恐怕又要沸反盈天。

    这是在提醒皇帝,能商量着办最好。

    朱翊钧点了点头:“元辅老成持重之言,朕省得。”

    朝廷与鞑靼右翼议和后,宣府以西七镇相对安定,但是,蓟镇及辽东仍要严防左翼诸部,京师的压力只是有所减轻。

    若是跟兵部闹得太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