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捰袖揎拳,进退两难(4 / 9)
“此人乃是替考!天下公论,吕公子难道不知道吗?”
“当是时,‘倩人入试,途人皆知,而言路无敢言’,难道不正是因为吏部尚书吴鹏官居要职,才敢如此兴科场大弊?”
“这究竟是世宗遭受欺瞒,还是替考也合乎规矩了?”
“再者,这揭帖上也说了,辅臣翟鸾二子登第,世宗皇帝当即便将其革职查办,吕公子为何避而不谈?这不是以国朝成例所惩处,又是何种依凭?”
“岂不佐证了此事查办才合乎规制,不办,才是皇帝法外姑息?”
“至于平白褫夺,就更是可笑。”
“是国朝抡才大典、大政根基、八千名举子的大公道重要,还是尔等辅臣子弟会试资格的小公道重要?”
“世宗皇帝当初指责翟鸾曰,‘二子纵有轼、辙之才,亦不可用’,苏轼苏辙之才都不能用,那他张敬修,你吕公子,即便真有进士之才,又岂容转圜!”
一番话连驳斥带立论,学堂内的举监们,宛如找到嘴替一般,面色舒畅。
齐声叫好。
“说得好!没丢份!”
“可不是这样?当年还小心遮掩的事情,如今这些纨绔子弟反而是明目张胆起来了!”
“彼辈自私自利,何曾将大公道放在眼里?”
同仇敌忾,义愤填膺。
吕兴周面对此景,势单力孤,愈发气闷。
方才面对一众举监咋呼的时候,吕兴周还能斥责彼辈是学问不过,眼红语酸不过是打压竞争对手罢了。
但余孟麟不一样。
国子监有六个堂,分别为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
余孟麟虽出身贫寒,但这位的学问,却是六堂第一!
这水准,进士是十拿九稳,根本不需要打压某某。
无论是名次,还是一番论述,直接让吕兴周陷入了尴尬处境。
发现自己不得声势,无疑是一件很难受的事情。
尤其最难受的是,他也回答不上,大臣子侄参与科举,如何保障公平这一点——若是寄希望人品,国朝又不是没出过严嵩。
吕兴周找不到合适的地方驳回去,不由更加气急。
他勉强组织了一番语言,正要开口。
便在这时,学堂大门吱嘎一声响起。
&nbs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