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荏苒光阴,辞旧迎新(3 / 9)

加入书签

nbsp;  但屡次廷议,都只能对着边将奏疏翻来覆去说些车轱辘话。

    没有行伍的经验,议论军事根本无法切中要害。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在廷议的时候,将京中武职最高的京营总督叫上廷议,一起参谋一下呢?

    而且,按照祖宗成法,设立一名参知军事,才是合乎礼法制度的。

    这话官老爷们惊不惊,李坤不知道,但反正他乍一听时,不出意外地惊讶坏了。

    这时候用来给对大政不满的李杜和稀泥,最合适不过。

    李杜听了这话,暗暗摇了摇头。

    如果文武真没区别的话,当初俞大猷就不会在隆庆五年七月,被巡按李良臣一纸弹章直接贬回家了。

    堂堂一品官职,就因为是都督武职,立刻就不值钱了,恐怕连个七品知县都不如。

    不过李坤话里有一点也对。

    最近中枢的局势,确实时常不按路数出牌,让人捉摸不透。

    无论是这次补京营总督顾寰入廷议参知军事,还是下半年调动京营开始轮戍四方,乃至对蓟辽的破格提拔。

    都让人觉得中枢的行事,有别于以往。

    当然,最让李杜想不通的是,去年初,张四维、杨博接连上奏,请求复起俞大猷,究竟是怎么回事?

    双方也不熟啊。

    这件事情被完全不熟的张、杨二人提出,本就就怪。

    而俞大猷复起之后就更怪了。

    俞大猷去了福建之后,中枢也没明令给他做什么,而福建巡抚殷从俭更是一直压着俞大猷,不给人不给粮的,跟闲散老爷没区别。

    本来身为幕僚的李杜还建议说,应该跟“举主”张四维、杨博联络感情,求助一番,这样才能让俞大猷继续领兵打仗。

    结果信件走了一个来回之后,才发现二位举主双双回了老家。

    那没办法,俞大猷只好摆正心态,继续在福建坐冷板凳。

    但是前月再度峰回路转,又跑来一个被贬谪的京官,登门拜访,让俞大猷奉皇帝的旨,协助他重建市舶司。

    这都什么跟什么!

    皇帝还没亲政呢,就皇帝的旨,吓唬谁呢?

    这下子,在俞大猷跟李杜看来,恐怕是牵扯到了了不得的中枢争斗,更不敢轻举妄动。

    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