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随物赋形,越辨越明(2 / 9)

加入书签

孙。

    在士林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谓当世大儒。

    有监生四周看了看,压低了声音。

    “还是去年陛下经筵埋的祸根,王门各派对垒攻杀得好好地,谁知皇帝横插一脚论起了善恶,也不知道哪个经筵官不晓事。”

    王门如今派别很多,但主流,也就三派。

    分为王门正统、左派、右派。

    右派向来不讨喜,也常被诟病为佛门套皮传道。

    主张良知归寂,受龙场悟道的启发,这一派认为致良知的根本途径,就是要心寂。

    意识杂念少了,良知的本性灵光也就出来了,修行方式就是靠悟道,什么出家、隐居都是好路数。

    甚至整天周游于法司——凡有道德低劣的人,找个黑地儿“归寂”几天就致良知了。

    左派比右派更主流一些,却也是如今被指滥觞的罪魁祸首。

    这一派主张人心本体是没有善恶之分的,是昭觉灵明的,而意念有善恶之分,所以,只需要认识自我就能成圣。

    支流也一分为二,其一现成派,说既然良知现成,那大家做自己就好了,多为高官显贵所吸收,放浪形骸,以我为尊;其二日用派,说既然人人都有良知,那么人人都是圣人,宣传“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百姓日用即道”,主要代表便是泰州学派,同样也就是李贽的道统所在。

    王门正统念王阳明的经念得最熟,市场也最差。

    如今也就整天端着架子批评一下左右各派,呵斥归寂喜欢打坐悟道过份内求,教训日用派整天着眼百姓过份外求。

    总之主打一个正宗源流,中庸平衡。

    正统、左、右各派如今分歧巨大,争执激烈,都盼着能够靠自己的学说厘清世风,同时达成三不朽,占据末世中所腾出来的一尊圣位。

    尤其在皇帝对经学伸出触手之后,愈演愈烈。

    以前年皇帝的一篇善恶论为起始,以去年年初日用派的李贽占据新报为转折,以去年皇帝经筵考成上,所展露的经学造诣为标志。

    整个经学辩论便转移到了京中,并且各派视线汇集,刊文表意,厮杀越发激烈。

    “经筵官?呵,你道李贽为何能够安安稳稳盘踞在新报,说那些惑世乱民的话?你道屠羲英、罗万化、顾宪成这些人一个个前仆后继讲学,是在对谁表示不满?”

    “顾宪成区区一个举人,充其量不过是他老师薛应旂、师叔查铎、师祖钱德洪这些当世大儒的一张嘴罢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