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迁莺出谷,重整旗鼓(4 / 8)

加入书签

sp; 两人一路从文华殿出来,走到御道上。

    朱翊钧沉吟片刻:“正好还有些拿不准,先生替朕参谋参谋。”

    张居正跟在皇帝身后,并不出言推脱——这几年向来如此。

    朱翊钧凑得张居正近些,免得老人家年纪大了耳朵不好使:“如今礼部尚书马自强告老,左侍郎赵锦致仕,只剩右侍郎林士章。”

    “左侍郎朕有意让国子监祭酒何洛文接了,至于尚书之位,尚在犹疑之中。”

    也不是无人可用,问题就在于谁更合适些。

    张居正闻言,有些意外:“林士章进补尚书不妥么?”

    林士章是嘉靖三十八年的探花郎,资历可比许国老多了,位在许国之下反而才有些不当。

    朱翊钧无奈回道:“朕也想过,但科道查考之后,吏科说林士章通番私税,御史劾他不堪祀典。”

    “加之在任两年,目睹赵锦上蹿下跳,也未与朕交心,朕不太放心。”

    张居正欲言又止。

    科道弹劾林士章,只是小节。

    至于放任赵锦,也并非什么罪大恶极的事,谁也说不准这位林侍郎是不是想来一出“郑伯克段于鄢”,毕竟,是皇帝先放任赵锦的。

    不过,皇帝既然说放心不下,那也没什么好说的。

    张居正弃了劝告的心思,在脑海中搜刮合适的人选,片刻后开口道:“汪宗伊如何?”

    朱翊钧听得这个名字,一时没有答话,而是认真盘算起来。

    汪宗伊是嘉靖十七年进士,一度有“位跻八座,望著三朝”的美名,资历上肯定是够的。甚至于,还因为有拒绝严嵩父子的拉拢,在士林声望上,也极为合适任这个礼部尚书。

    唯一不好的地方就在于,其人有些过于实干了,无论是做县令,还是做堂官,都可谓清慎勤敏,厘正积弊。

    连百姓都说他“为国为民,任劳任怨”,这种人物适合做实事,反而不适合在礼部。

    尤其这位若是坐到礼部尚书的位置上……恐怕朱翊钧这几年随意使唤马自强的好日子就一去不返了。

    但朱翊钧权衡再三,也找不到比汪宗伊更合适的人选。

    最终皇帝还是缓缓颔首:“善。”

    说到这里了,朱翊钧也不停,干脆将六部的安排陆续说了出来:“兵部这次空出一个右侍郎,朕属意陈经邦。”

    “陈炌致仕空出来的吏部侍郎暂时便不补了,让姚弘谟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