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询谋谘度,讲信修睦(7 / 9)
了一半。”
朱翊钧叹了一口气,伸手示意三娘子边走边说。
“既然归附,那蒙右三部,都是朕的子民。”
“所谓抢不如买,买不如造,朕也盼着蒙古子民能够不再流离各地,四海为家,好歹有青砖瓦房遮风挡雨,过上安生日子。”
“无论修路也好,扩建城池也罢,都是为蒙右子民之生计,谋两族通商之便利,加速蒙右的城池化进程……”
皇帝还在长篇大论。
三娘子静静跟在身后,侧耳倾听,神色极为复杂。
她当然听出话里的真假参半——一半是被她们蒙古人劫掠怕了,一半还是起了用夏变夷的心思。
不过,比起明廷谋划云里雾里而言,说透之后,她反而轻松不少。
抛开黄金家族们恢复成吉思汗荣光的野心不说,皇帝描绘的图景,并不坏。
互市贸易确实比劫掠轻松,城池宫殿也确实比营帐好眠。
让蒙右子民过上汉人的日子,何尝不是她的期望?
甚至成吉思汗也是这样想的吧?否则怎么会入主中原,还将大帐选定在脚下的京城?
她的诉求与明廷的谋划并没有什么分歧。
唯一的坏处,也只是脖子上被套上绳索,受制于人罢了。
唉。
或者用倭人的说法,这叫,有了乡土羁绊。
三娘子心中已有倾向,口中还在迟疑:“陛下,我族子民放养牛马,逐水而居,哪怕扩建城池,也未必有多少人能够安稳定居。”
朱翊钧转过头。
说人话就是,归化城本身没有什么产业,现在的规模还能子给自足,再扩建的话,哪怕送房子也没人能住下。
三娘子是个老练的首领,自然不会忽略粮食的来源。
若是全靠走商,那就有把人当傻子的嫌疑了。
对此,朱翊钧深谙后清在蒙古问题上走通的路,自然早有准备。
他竖起两根手指:“其一,修建牧场,以令草地周而复始,本就是草原共主的职责。”
“其二,朕再派工匠给你兴修水利,导引黑河、大黑河的水源,灌溉土壤。”
“其三,朕这些年手上培育了不少良种,黍、麦、蔬菜,以及叫土豆的新作物,朕将种子跟人,都派给夫人。”
&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