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敬终慎始,纪纲就理(1 / 10)

加入书签

    荷花案经不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暂且不好说。

    但就文华殿上的形势而言,已然快要经不起首辅的考验了。

    张居正甫一回京,便在文华殿上鹰视狼顾,凌逼同僚,哪有半点人臣之象——当然,大理寺卿王三锡只能在心里如此腹诽。

    至于面上,王三锡还是好声好气地抗辩道:“元辅,荷花案说是冤案,未免有失妥当,对翁尚书、张把总喊打喊杀更是无稽之谈。”

    难得有人出面顶牛。

    本该是热闹的事,但此刻文华殿上的廷臣,多是眼观鼻,鼻观心,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

    为何从真凶被抓,一直到现在都两月,还未把案翻过来?

    有人不想翻案,有人不想得罪同僚,有人是真外行不敢插手。

    总而言之,是非曲直这种东西,在文华殿,从来都没有排第一列过。

    别看张居正在这里一副奉了皇帝的诏令,气势汹汹喊打喊杀的模样。

    但只要是在文华殿上站过一天的人,都能猜到这君相二人的真正目的,必然不限于该案本身,而是藏在这起案子的背后。

    否则年初杭州府的冤案怎么不拿出来说?不就是因为牵扯没有荷花案大么?

    不揣着手看清楚,没几个廷臣敢轻易下场。

    张居正转过身来,打量了一番王三锡的位次:“数月不见,王右寺已然高升廷尉了。”

    他返乡之时,大理寺卿还是陈于陛。

    王三锡连忙下拜,恭谨解释道:“陈廷尉感念其父陈阁老年迈,深知纲常人伦不可权变,年初便致仕返乡侍奉老父了,下官彼时接的任。”

    态度恭谨有加,言语却夹枪带棒。

    深知纲常人伦不可权变?谁权变了?

    群臣怪异地看了王三锡,不知他是有意还是无意。

    张居正似乎浑然没有听出来,眉目低垂,面无表情地说回正事:“王廷尉说荷花案未必是冤案,又是何意?莫不是指贼盗朱国臣家中,搜出来的物证做不得数?”

    这也是当初荷花案,在民间广泛流传为冤案的主要原因。

    说是婢女偷情,伙同情夫杀害了主家,那家中被盗的财物哪里去了?

    当时可是将三名案犯的家都抄了个底朝天,都没见踪影。

    这当然是绕不开的问题,但却不妨碍大理寺卿发挥专业性:“元辅,下官的意思是,彼时的婢女虽缺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