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莲花遣使招三汗(下)(3 / 4)

加入书签

三国中,克里米亚与哈萨克同为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后裔建立的国家,同文同种,关系最好;可最强大的,却非克里米亚汗国的宗主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莫属,乃是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强大帝国。

因为大家都信“安拉”,在共同的信仰支持下,杨吉尔汗的外交办得很好,得到各国的广泛支持,汗位也稳定了许多。前些日子,奥斯曼土耳其的苏丹易卜拉欣一世死去,皇太后柯塞姆扶保年幼的默罕默德四世继位,他立即派出使臣参加新苏丹的继位典礼。

使臣不仅受到对方极隆重的礼遇,还带来了新苏丹写给他的信。信中称赞他为:“正义与崇高精神的化身、友谊与和平旗帜的旗手、叶思兰世界边境的守护者”;还说两国的友谊正如《圣训》所言,“情感如同阵列中的勇士,随着相互之间的沟通而变得愈加亲密和稳固”;希望两国开展更多的交往、沟通和互动;最后,新汗亲手为使臣披上了一件长袍,在哈萨克人的传统中,为客人披上长袍意味着表示高度的尊重。

听到使臣的汇报,杨吉尔汗很开心,这表明哈萨克在外交上依然拥有强国奥斯曼土耳其的友谊。继位五年来,他一直在默默地积蓄汗国的实力,尤其是发展汗国的军事实力,期望有一天能恢复祖先的荣耀。

事实上,在中亚,哈萨克汗国一直是数一数二的大国,有学者统计,1513年至1720年间,人口总数维持在130万至180万之间,按照蒙古的传统,“五口一兵或三口一兵”,该国可以出动的总兵力高达三十多万。若真能整合起来,争霸天下不是梦!可惜如今却分裂成小玉兹地区的喀剌塞克、阿达依、铁勒吾、阿拉什、阿尔钦;中玉兹地区的乃蛮、钦察、弘吉剌、克烈、阿儿浑、瓦克、蔑儿乞、克烈;大玉兹地区的札剌亦儿、杜格拉特、康里、阿尔班、素宛、钖尔克烈等部,难以形成合力。

作为成吉思汗的子孙,哈萨克的历代大汗都骁勇善战,差一点就统一了中亚。五十年前,战无不胜的塔武克勒汗在“布哈拉攻城战”中负伤去世,成为汗国第五位战死沙场的可汗。他的意外去世给了即将被攻灭的布哈拉汗国喘息之机。在军队主力损失殆尽、北方疆域和众多大城市沦陷的情况下,为避免亡国命运,布哈拉汗伊玛目库里派遣使团到撒马尔罕城请降。塔武克勒汗的弟弟、杨吉尔的父亲额什木汗此时刚登上汗位,勉强同意,双方签订了著名的《撒马尔罕条约》。根据和约,河中全境和塔什干地区并入哈萨克,布哈拉赔付战争赔款,成为哈萨克的藩属。

父亲额什木汗也是位战神。刚继位便击退南下的沙皇哥萨克军队,与沙俄共同瓜分了西伯利亚汗国;接着多次打败来犯的卫拉特蒙古联军,一度逼得卫拉特人撤退到阔布克萨热草原;1613年,在撒玛尔罕城下击溃布哈拉-阿富汗联军;1616年再次击败侵入哈萨克汗国额尔齐斯河流域的卫拉特联军;为了压服蠢蠢欲动的卫拉特联盟,1619年至1624年,他连年征战卫拉特诸部,并在1621年与喀尔喀蒙古的战神硕垒乌巴什一起,从两侧夹击卫拉特联盟,使联盟内部矛盾尖锐,最终导致受准噶尔部欺压的土尔扈特部借道哈萨克汗国西迁至伏尔加河流域;1624年春,帅军讨伐布哈拉汗国,取得费尔干纳战场的决定性胜利,再次逼伊玛目库里汗投降称臣,签订《布哈拉新约》。

长期的战争损耗了哈萨克的国力,迷信武力的父亲晚年变得昏聩,最终引发国家的内乱,国力大衰。如今自己继承了汗位,本想锐意改革、重新振作,却因为没有通过库里尔台大会推选,名不正言不顺,不得不与各种反对势力做斗争。经过五年的磨合,汗位稳定不少,又有奥斯曼土耳其等邻国的支持,看来可以大展拳脚一番了。

正惬意地边饮骆驼奶边思考,部下来报,“大汗,您的义兄玛迈达莱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