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 笑与书生论风情(2 / 3)
射者多矣,骑兵的数量可不少”。
“陛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胡琏器坐在马上侃侃而谈,“费尔干纳位于布哈拉国边疆,许多部落还保留着祖先游牧的传统,所以骑兵的数量不少。可撒马尔罕城、布哈拉城一带是布哈拉国的腹心之地。一百年前,这里的乌兹别克人的确与哈萨克人一样游牧、吃肉与奶,可因为位于丝绸金路上,来来往往的商队带来巨大的财富。他们逐渐摒弃了祖先艰苦的游牧生活,开始定居并耕种、做生意,经过百年演变,如今河中(指布哈拉、撒马尔罕一带)的乌兹别克人和塔吉克人,已经忘了如何骑马狩猎了。此外,第二次哈萨克——布哈拉战争,布哈拉战败并向哈萨克称臣、签订《布哈拉新约》,上面明文规定该国不得拥有军队。他们的军队只能以民团的名义存在,又如何敢大规模发展骑兵呢也只在费尔干纳一带,以部落土兵的名义招募了一些骑兵而已”。
苏勒坦不太相信,曾经能征善战的布哈拉汗国居然会缺骑兵目光望向身边的乌衣卫万户长哈达。
“的确如此,大汗”,哈达证实了胡琏器的话。
“哈哈哈,人说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朕原本不信,可遇见胡先生后信了”,苏勒坦哈哈大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没想到不过短短百年光阴,布哈拉人居然就不会骑马射箭了!没有骑兵便只能躲在城内被动挨打。就算敌人有高大坚固的城墙和数不清的防御工事;就算他们擅长制造火器和各类兵器,大炮多的让大地颤抖;就算城内有众多的守军和充足的粮草辎重;就算布哈拉人个个都是不怕死的好汉,被困在城内又有何用”
将是兵的胆,汗是将的魂。莲大可汗这声长笑,充满着对敌人的不屑和轻视,顿时让卫军的士气空前高涨起来。
第473章 笑与书生论风情
“我所听说到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只是撒马尔罕要比我想象中更为壮观”,这句话乃是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攻占撒马尔罕城时发出的赞叹。
能令见多识广的一代大帝发出如此赞叹,这座城市的美丽繁华可见一斑。关于它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五世纪,善于经商的粟特人把它建造成为一座美轮美奂的都城。作为中亚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这座城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因为是东西方贸易的枢纽,被称为丝绸金路上的明珠。
它曾是拉子模帝国的国都,被成吉思汗的大军攻陷之后,遭受了灭顶之灾,城内的大多数建筑由后来的帖木尔大帝敕令修建。帖木尔的大军横扫波斯、印度、高加索、阿塞拜疆和蒙古。他发誓要让撒马尔罕成为亚洲之都,因此把从亚洲各地劫掠来的珍宝堆积在撒马尔罕,把每个城市的最精巧的工匠带到撒马尔罕,在城里修建起最辉煌的宫殿和清真寺,遂让这里成为了中亚的心脏。虽然谢巴尼德的乌兹别克人建立了布哈拉汗国后,迁都于布哈拉城,此地的重要性在汗国内部退居第二,可依然是一座极其重要的城市,处处可见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大卫乾元八年(1651年)二月一日,苏勒坦的西征大军直抵撒马尔罕城下。
“胡先生,您学识渊博,可知此城的来历”苏勒坦笑呵呵地用马鞭一指高大的城垣,考校起了右副都御史胡琏器。
胡琏器微笑,“臣愚钝,只知道撒马尔罕在布哈拉语(乌兹别克语)中意为“肥沃的土地。《魏书》称为悉万斤;《隋书》称为康国;《新唐书》称为康国、萨秣建,元代典籍称寻思干、邪米思干、薛迷思加,耶律楚材曾在《西游录》中说:‘寻思干者西人云肥也,以地土肥饶故名之’;大明典籍均作撒马儿罕”。
“哎呀,胡先生真是博学,朕得先生之助何其幸哉!”苏勒坦由衷称赞。
胡琏器这人自负才高,平日里喜欢直谏,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