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3章 遣使臣北京议和(上)(3 / 4)
说白了就是少钱、多办事、办好事。这可难坏了户部尚书成克巩,使尽混身解数,才勉强将太和殿破损处修补完善,外面涂上新漆,看上去金碧辉煌,骨子里却是破烂的。与卫国不同,满清的六部,每部设满尚书、汉尚书各一人。一个部两个尚书,谁说了算自然是满尚书说了算,正常情况下,汉尚书无权,只有满尚书不在时,方能发挥点作用。原本成克巩不须操这个心,可此时户部满尚书瓜尔佳车克被顺治帝派往福建防御郑成功、人不在北京,这若差事便落在成克巩身上。
成克巩的辛苦,只是筹钱的辛苦,一旦筹足银子便可以松一口气。最累的却是礼部尚书衔兼理藩院事的两位尚书渥赫和王崇简。从一个月前西番使臣进京,他俩便领着理藩院王会清吏司的一帮郎中、员外郎、主事、笔帖式、经承、帖写书吏等,忙得不可开交。从安排使臣住宿,到外交礼仪上的各种争锋,怎一个累字了得。如今终于到了接见的时刻,更是将心提到嗓子眼,生怕出纰漏、引得龙颜大怒。
——
京师鸿胪寺会同馆内,大卫正使左射斗挺着肥硕的大肚腩惬意地躺在一张躺椅上,丝毫没有即将见到顺治皇帝的紧张和不安。他本是清朝洛川知县,陕西大贼王永强起兵反清时降了王永强,后王永强归顺大卫,便做了大卫国的官。说来也怪,在清朝时,他不过是一介小小县令,可到了大卫国竟官运亨通,直做到礼部左侍郎的高位。据说莲大可汗还经常对人说:“左射斗的大肚子里面装的可不是草,而是满腹的阴谋诡计”。
见他如此淡定,副使、礼部仪制清吏司郎中汪蛟暗暗佩服:少宗伯如此云淡风轻,真乃名士风度也!汪蛟本是明朝吏部文选司郎中,永历帝南逃缅甸时,他不肯随行,躲藏于山中隐居。明降官任僎被莲大可汗任为贵州巡抚后,依大汗意思,招揽前明官员为官。任僎知道其人有才,特意命永历朝兵部侍郎万年策前往招揽,好说歹说,方才出山,被任为礼部仪制清吏司郎中。当然,任僎如此热衷于招揽人才,并不纯是为了遵从圣命,而是希望多举荐一些降官,巩固自身的地位。此亦是官场常态,自古有之。此时的大卫朝堂,莫说汉人里分陕西乡党、前明降官、清朝降官、大西旧将等多个派系,便是蒙古人中亦隐隐有分成卫拉特蒙古、喀尔喀蒙古、漠南蒙古之势。大家形成派系、彼此间才好互相照应嘛。
“啊”左射斗舒服地打了个大哈欠,谓汪蛟曰:“清国的官儿可说的是今日觐见”
“是也,少宗伯”,汪蛟有些着急,“按说时辰也快到了,可不知为何仍不见动静”。
“呵呵,莫急!只要咱们不急,着急的便是满清”,左射斗哈哈一笑,“汝忘了热河上营之事乎”
提及此事,汪蛟也不禁乐了,望向左射斗的眼神带着几分钦佩。使团初至清境时,满清朝廷为显示大国威风,不让使团进京,只许留在热河上营。此时清廷还未在热河上营修建避暑山庄,不过是个几十户人家的小村落,将使团安置在那里隐含着蔑视之意。当时,他要据理力争,是左射斗说不必,大卫使团的面子是大卫军队给的,只要我卫军能战,不怕清帝不见。果然,没过多久,大汗的军队便打到卓索图盟,热河上营附近的喀喇沁部不敢战,翻越长城,一口气逃至遵化。喀喇沁部迁移后,清廷坐不住了,以保护使团的名义火急火燎地将他们护送入京。类似的事还有很多,甫一入京,满清便给了他们一个下马威,在会同馆外围盛列甲兵,意图恐吓。左射斗却毫无惧色,每日里好吃好喝,闲时便躺在椅子上晒太阳。其后,清廷又以卫国的大汗曾经向满清皇帝称过臣为由,坚持让他们觐见时行觐见宗主国之礼,左射斗又笑着反问:尔国为建州女真时也曾向明国称臣,贵国的皇帝为何不去缅甸觐见明帝顶得满清的官员哑口无言。最终,清方同意免除使团行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