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2章 内外兼施逼朝王(下)(3 / 4)

加入书签

朝遗民的态度便差了许多,解散了汉人牙兵,大量遗民陷入生活无着的窘境,很多人不得不逃到下三道(忠清道、全罗道、庆尚道)捕鱼为生。

“怎么兄长是来看吾笑话的吗”王以文冷哼,心中却暗藏惊雷,直觉告诉他,李应仁绝不会无缘无故地找他,看来有大事要发生!

“呵呵,贤弟,别在这里哭孝宗大王了。汝若真的想告慰孝宗大王在天之灵,便随吾一同去商议联卫伐清之事”,李应仁大笑。

“联卫伐清”王以文尚未明白过来,便被李应仁拉着来到邙山附近的一座山洞中。山洞内,胡克己、李成龙二人已等候多时。

见李应仁拉着王以文过来,胡克己眼睛一亮,先施了一礼,笑呵呵地说道:“请恕吾等冒昧,今日请王贤弟前来是有一件天大事要商议”。胡克己的祖上是宋朝的大学士,本人却以经商为生,交际广的他总能弄到朝鲜紧缺的丝绸、茶叶、瓷器等货物,甚至能转卖到日本,所获巨大。因为经常仗义疏财、接济明朝遗民,在遗民中极有威望。

王以文眨了眨眼睛,缓缓开口,“来前李兄跟吾说了一嘴,说是诸位欲促使朝王联卫伐清。在下有三点疑惑:其一、卫国乃是蒙古人所建,亦属胡人,联卫伐清于我汉人有何益处其二、吾等不过是亡国之人,如何能联络得上卫国其三、如何促使朝王答应”

“贤弟有所不知,那卫国的莲大可汗是个开明的君主,卫国境内各族平等,不用剃发易服,在卫军占领区,吾汉人已经全部恢复了汉家衣冠,助卫伐清非是为了卫国,实是为复华夏耳!且清军若败,南方的我朝义军便可趁时而动,恢复大明亦未可知”,李成龙兴奋地解释,见他听得认真,又加了一句,“至于联络卫国和促使朝王答应二事嘛,胡兄说他有办法”。

胡克己闻言呵呵一笑,“实不相瞒,吾已做了卫国的官,如今是乌衣卫朝鲜百户长,卫国联朝抗清的使臣如今正在汉城,联络卫国一事,诸公不必担忧”。

“什么!胡兄,汝是大明的臣子,怎可做卫国的官员”三人大惊。胡克己却朝三人拱了拱手,“人各有志,吾之志向与三位不同。三位以恢复大明为己任,吾却以保全中华衣冠为终身之责。既然卫国朝廷允许汉人着汉服,做卫国的官儿也未尝不可”。

王以文叹了口气,“难怪战争频繁,胡兄却有能力弄到紧俏的物品,原来是乌衣卫的手笔”。

“吾虽做了卫国的官,心中却并未忘记大明,这些年带着全族在与故国临近的咸镜道一带生活,便是证明。只是大明已经亡了,汉人的根却不能断。卫主仁慈,既不剃发易服,也不跑马圈地,更没有什么追捕逃人,吾做卫国之官、助卫抗清,非是为自身荣华富贵,而是为了保住华夏的传承,此中心意,不知三位知否”,胡克己侃侃而谈,说到动情处,不禁泪下。三人见状,深深叹息,不再责怪于他。

“胡兄所言,不无道理。若能促使朝鲜助卫伐清,纵使恢复不了大明,亦能恢复华夏衣冠。吾兄弟愿助胡兄一臂之力”,李应仁、李成龙慨然应允。

“吾亦愿相助”,王以文亦点头答应,又问道:“只是吾等无权无势,如何能促使朝王同意联卫抗清”

“聚兵请愿!”胡克己冷笑。

“聚兵请愿”三人惊呼。

“不错,如今汉城的军队主力已经被抽调至义州附近对抗占据义州的卫军,汉城兵力薄弱。在朝鲜的汉人牙兵足有两千之众,若集中起来于汉城王宫前请愿,请朝王同意联卫伐清,相信朝王不敢不从”,胡克己淡淡地说。此言一出,山洞中立即静得可怕。

“妙计!”李应仁忽然将手一拍,笑道:“胡兄此诚妙计。其实丙子胡乱后,朝鲜百姓恨满清入骨,吾以为还可以发动朝鲜百姓一同请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