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1章 谈来谈去好似戏(中)(1 / 2)

加入书签

“黄卿以为郑氏实力如何以朝廷现在的力量能够一举荡平吗”见到黄梧,苏勒坦也不藏着掖着,直抒心意。

黄梧想了想说道:“郑成功时,郑军有精兵近二十万,海陆,难撄其锋。然南京一役后,实力大衰。及至成功死,郑经、郑袭争位,郑经杀黄昭、萧拱辰,软禁郑袭,复杀郑泰,致使郑鸣骏、郑缵绪及诸多将领叛逃,金、厦之地尽皆丢失,郑氏实力进一步衰落,最弱时仅余三四万人马。不过,这些年郑经励精图志,在台分配诸镇垦荒,寓兵于农,设六部,建圣庙,立学校,厚待明朝宗室;将政事皆委于陈永华,陈永华善治国,督促屯田,栽种五谷,插蔗煮,修埕晒盐,广事兴贩,颇见成效,国用日足;又令各镇于农隙时操练阵法,兴造船舰。臣估摸着如今郑军应有七八万众,方才有胆量侵犯漳泉”,黄梧不愧是台湾通。将郑氏的实力分析了个七七八八。

“七八万人”大可汗听完面露不屑之色,七八万兵马对小势力来说了不得,可对疆域万里、带甲百余万的大卫国来说,真的不够看。

“郑氏兵马虽不算众,战船却多,水师之强甲于天下。台湾又孤悬海外,不易平也”,黄梧慢条斯里地又给大可汗泼了盆冷水,见其露出凝重之色,方缓缓说道:“虽然如此,我大卫地大物博,善海战者亦不在少数,若集全国之力渡海,臣以为未必不能灭郑”。

“朕要的就是卿这句话”,苏勒坦听完松了口气。

“陛下,郑氏从红毛夷人手中夺取台湾后,红夷常思报复。昔日清军攻打金、厦时曾向红夷借兵助战,陛下何不效仿之”黄梧又出了个主意。

岂料大可汗听得此言,立时黑下脸来,断然喝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红夷生性贪婪,请他们助战,必然提无理要求。大卫乃天朝上国,岂能答应且郑氏,朕之臣子也,对付一介臣子,却要求助外国、岂不贻笑大方。此事再也休题!”

召见过黄梧后,苏勒坦对郑经的实力有了进一步了解,更坚定了渡海讨郑的决心。明面上,他命各官准备粮草辎重,准备班师回京,又命福建巡抚刘茂遐负责与郑氏谈判,摆出一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姿态;暗地里却命云贵总督阿拉坦仓从吴周降军中挑选精锐,秘密调往广东、福建,又命浙闽总督苏合、两广总督满都拉图从耿氏、尚氏降军中挑选善水战者,勤加训练。

一艘又一艘船只由民间借入水师之中,一队又一队新的水师编队雨后春笋般悄悄出现,福建、广东二省驻军的操练也变得异常严格。然后,便到了五月六日,大可汗果然言出如金,亲率三十万大军班师返回北京。

“刘卿,与郑经的谈判不妨示之以弱”,临行前,大可汗唤来福建巡抚刘茂遐面授机宜。

“臣明白,不过一味示弱反容易引起郑氏怀疑,不如多布马步兵、少派战船,虚言恫吓,反倒容易让郑经相信我军陆师虽然犀利,水师却孱弱,奈何不了他”,刘茂遐笑道。

“嗯,刘卿所言在理!谈判的条件也可先严后松,不断地向郑氏让步,以安其心”,大可汗听罢微微点头,俄尔又补充了一句。

“陛下圣明!每让一次步,郑经便骄似一分,待其彻底放下戒心之后,便是灭亡之时矣!”刘茂遐心领神会,由衷赞道。

“呵呵,我大卫兵强马壮,岂是仅占据区区一隅之地的郑氏比得了的能成功迷惑郑经自然好,若迷惑不了,那便真刀真枪地打一仗。不管付出多大代价,都要收回台湾,朕向来追求完美,不能让九州少了一角!哈哈哈~”大可汗说完哈哈大笑。

东宁城延平王府的书斋内,剑眉星目、精神矍铄的郑经正在处理公务。如今的台湾,东都已改为东宁,刚开发不久的天兴、万年两大粮仓也由县升州,街巷上到处可见来自各国的商人,出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