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0章 自研还是字研?(2 / 3)
《拆解验证!玄戒 o1芯片真实架构曝光,自研旗舰 soc这次真稳了》
《玄戒 o1芯片深度测评:工艺性能炸裂!》
《小米玄戒 o1芯片拆解:已有自研铁证,打破“换皮”质疑!》
《三年研发换来的真本事,玄戒 o1打破成见!》
即便诸多评测机构的文章相继出炉,主流媒体也承认了小米的自研设计,并认可了玄戒芯片的性能,可质疑声依旧未绝。
“结果出来了有什么发现……”余大嘴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急切。
“这款芯片采用的跟我们一样,是 ar的公版架构……”技术人员汇报道。
“你确定”余大嘴猛地抬头。
“确定!”
“好,这下就好玩了!”
大嘴的嘴咧到嘴角,计上心来。
一天后,英国芯片设计公司 ar官网突然发表了一篇题为《玄戒 o1芯片由 ar计算平台赋能》的文章。
该文章出现的同时,内容被人翻译传到国内,其中的表述被许多人解读为“玄戒芯片由 ar主导设计”,这与之前雷军在发布会上强调的“全自研”形成了鲜明的矛盾和冲突。
如果 ar所言为真,玄戒 o1的 cpu、gpu均采用 ar公版架构,这与高通和目前华为的麒麟芯片类似——后两者同样基于 ar架构,但通过自研 npu、基带等实现差异化。
那之前所有自研的说法,不攻自破!
一时间,国内舆论哗然,小米产品的销量也因此受到了一定影响。
尽管玄戒 o1的参数亮眼,但随着大众的舆论被引导,质疑主要集中在三点:
一、制造工艺的“代差疑云”:短短三年,为何能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得如此之快
二、研发周期的质疑:华为从海思 k3v2(2009年)到麒麟 970(2017年)用了整整 9年,期间还经历过多次“翻车”;而米岸芯昇短短 5年就实现迎面赶超
三、“公版架构”到底算不算自研
甚至还有许多人恶意揣测,认为这些评测机构被小米和米岸芯昇“投喂”收买了。
最终,米岸芯昇联合发表了一篇声明以正视听,标题尽显霸气——《你们做不到,不代表我不可以!》:
「一、关于制造工艺“代差疑云”的说明米岸芯昇自 2011年筹建之初,即明确“跳代攻坚”战略,在张汝京、梁孟松等半导体专家主导下,跳过 32n节点,直接攻关 22n/14n工艺。
核心突破源于两方面支持:
科研合力:梁孟松博士先后在台积电和三星有过丰富的芯片研发经历和成果,以他为首的米岸芯昇技术专家团队,包括台积电、三星、海思前核心技术骨干,人数接近 500名。
并且联合中科院微电子所、复旦大学等机构,集中突破光刻胶、eda工具等“卡脖子”环节;
百亿级持续投入:小米集团与彼岸集团五年来累计投入超 300亿人民币,保障研发连续性;
二、关于研发周期的质疑华为海思“9年迭代”与米岸芯昇“5年突破”的本质差异在于:
技术代际起点不同:米岸芯昇起步于 45n量产线,直接承接成熟设备与专利;
生态链反哺:小米家电生态链百万级订单支撑产线爬坡,快速摊薄研发成本;
三、关于“公版架构”与自研的定义玄戒 o1并未采用 ar的 css(定制子系统解决方案)服务,网络上传言纯属无稽之谈。
而是采用了 ar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