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衣锦不还乡(2 / 2)
了,却从来没有回过家乡。说他对家乡一点感情都没有吗?也不是,那里是生他、养他长大的地方。
他小时候的生活条件优裕,是茉家的大少爷。尽管年幼的时候母亲去世,父亲另娶,但父亲一直器重、疼爱他。他长大了想上军校,父亲二话不说打点好关系给他上最好的军校。
可是后来政权更换,他的家被毁,家里的房子、田地被没收,分给那些之前帮他家干活的长工、短工。那些村民有着政策的庇护、打着翻身做了主人的旗号,对他的家人百般迫害、批斗。他的父亲被批斗致死,兄弟们为了活命四分五散外出谋生。
因此,他可能对家乡的那一片土地有着眷恋之情,但是对那些趁机落井下石、批斗他的家人下死手的村民实在是没有好感。衣锦不还乡就是他的态度。
他现在听茉莉讲述家乡的变化,心里牵挂的是在家乡的弟弟茉雪川。他知道茉雪川的生活在一步一步的变好,心里很是欣慰。
茉莉讲了这些年家乡的发展变化之后,对大伯母年轻时大家闺秀的生活很是好奇。她询问起大伯母在像她这个年龄的时候在做些什么?
王凤娴娓娓道来:“我在像你这个年龄的时候,本该是我和你大伯成亲了,但是你大伯那时候从军打仗,我便成了老姑娘待嫁闺中。
那是一个战乱的年代,战争四起、百业荒废。我娘家的家教比较严,也是为了我的安全着想,我作为待嫁的姑娘不能在外面抛头露面。
我所处的那个年代可不像现在这样有电视、手机、电脑等等,可以消磨时光。我当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待在娘家很是无聊,每天除了叫丫鬟帮我买报纸关注时政战事,期待战争快些结束,就是在家里做些女红。”
茉莉听到做女红有些感兴趣,问道:“大伯母,你那个时候的女红是怎么做的?有缝纫机了吗?”
王凤娴说:“我们那里是乡下可不是大城市,还没有缝纫机,全部都得手工一针一线的缝制。”
茉莉闪亮着眼睛问:“那大伯母是不是很会做衣服?”
茉雪奎说:“你大伯母何止会做衣服,她在建国初期可是纺织厂的厂长。退休后政策开放,她发挥余热开办了自己的制衣厂、成立自己的服装品牌。这家里的半壁江山可都是她打下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