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流民归心,口口相传(2 / 3)

加入书签

,我们才坚持到了这里……”

周明点了点头,他能看出这老人的淳朴。他指了指旁边的医馆棚子:“先带孩子去那边看看,有懂医术的人会为他诊治。然后,去领些热粥和烤饼,先吃饱了再说。”

听到周明的话,张大爷和老伴儿感激得涕泗横流,连连磕头。

“多谢周公!多谢周公大恩!”

这种人性化的安排,让流民们倍感温暖。他们看到了辽东的秩序,更感受到了周明的仁慈。

“你们看,周公亲自过问!这里果然是好地方!”

“是啊,不像那些官府,只知道收税!”

私下里,流民们议论纷纷,对周明的仁政赞不绝口。

以工代赈:生产与融合

对于那些身体健全的青壮年流民,周明推行了“以工代赈”政策。

“我们辽东不养闲人,但只要你们愿意劳动,就绝不会让你们饿肚子!”周明对聚集起来的青壮流民们说道。

他指了指部落外围正在修建的防御工事、平整的道路,以及远处即将开垦的荒地:“这些,都是需要你们来建设的!你们每修筑一段城墙,每开垦一片荒地,都会得到相应的粮食、布匹,甚至还能分配到属于自己的土地!”

这番话,让原本有些忐忑的青壮们,眼中燃起了希望的火焰。他们纷纷表示愿意劳动,渴望通过自己的双手,在这片土地上建立新的家园。

“周公,俺有力气!俺愿意干活!俺愿意为辽东流血流汗!”一名身材魁梧的青年高声喊道。

周明满意地点头:“好!只要肯干,辽东就能给你们一个安稳的家!”

于是,大批流民被组织起来,投入到部落的各项基建工作中。

男人们拿着“玄铁”打造的铁锹和镐头,开垦荒地,修筑水渠,平整道路。他们发现,这些周明提供的工具异常锋利和坚固,大大减轻了他们的劳动强度。

女人们则在部落的纺织坊和作坊里,学习纺纱织布,制作蜂窝煤,或者在厨房帮忙烹饪。她们惊喜地发现,这里不仅有足够的水源,还有周明发明的“省柴炉灶”,使得烧火做饭变得更加高效。

孩子们则被安排到学堂,由蔡琰和她培养的几位“老师”教导识字。

“周公说了,知识就是力量!学好了字,以后也能给周公做事!”孩子们天真烂漫地背诵着。

整个辽东部落,仿佛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工地,每个人都在为这片新家园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劳动的汗水,与春日的暖阳交织,勾勒出一幅欣欣向荣的画卷。

“洗脑”与归心:辽东的凝聚力

在劳作之余,周明还会派人向流民们宣讲辽东的“规矩”和“理念”。

“在辽东,没有士族百姓之分,只有辽东子民!”

“在辽东,只要努力,人人都能吃饱饭,人人都能住上好房子!”

“在辽东,我们相信‘人定胜天’,相信只要团结一心,就能创造奇迹!”

这些理念,与流民们在外面所见到的残酷现实形成了鲜明对比。他们亲眼见证了周明带来的奇迹,亲身感受到了辽东的温暖与秩序。

逐渐地,流民们对周明的“神化”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他们不再仅仅是感激,而是发自内心地拥戴周明,将周明视为他们的“救世主”。

“周公就是老天爷派来救咱们的!”

“跟着周公,准没错!”

这种口口相传的赞誉,进一步吸引着更多的流民涌入。辽东的人口数量,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为未来的发展储备了雄厚的人力资源。

周明站在部落高处,看着那一张张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