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春耕部署,农具普及(2 / 3)
这个时代,简直就是生产力的“降维打击”啊!
农具普及:生产力的“魔法”
在周明的“神仙指点”下,铁匠坊的生产效率果然大大提升。大量的精良铁制农具源源不断地从工坊中运出,分发到辽东部落的每一个家庭。
当百姓们第一次从周明手中接过那沉甸甸的、锋利无比的铁犁铧和铁锹时,他们都惊呆了。
“这……这铁犁,比俺们以前那木头犁头,看着就结实!”一位老农小心翼翼地抚摸着犁铧,眼中充满了好奇。
“是啊!俺的这把铁锹,刃口这么亮,怕是能把石头都给劈开!”另一位年轻人掂了掂手中的铁锹,兴奋地挥舞了一下。
周明笑着解释:“这些农具,都是用咱们辽东特产的‘玄铁’打造的!它们比寻常铁器更坚韧,更锋利!有了它们,你们耕作起来,会省力得多,也快得多!”
他当场在田边进行了演示。周明拿起一把新式铁锹,轻轻一铲,泥土便被轻松翻起,比旁边老农用木锹铲得又深又快。
“看到了吗?这就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周明搞笑地卖弄道,“有了这些‘宝贝’,你们的粮食,也能‘嗖嗖嗖’地长得更快!”
百姓们看得目瞪口呆,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他们对周明的“神迹”早已习以为常,但每一次亲身体验到这些“神物”带来的便利,依然会感到无比的震撼和喜悦。
有了这些精良的农具,辽东的春耕效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男人们拿着锋利的铁犁,轻松地翻开泥土,原本需要好几天才能耕完的田地,现在一两天就能搞定。女人们则用更轻便的铁锄头,快速地除草、播种。
整个部落的田野上,随处可见人们忙碌的身影,却不见往日的疲惫和愁苦,取而代之的是饱含希望的汗水和欢声笑语。
精细管理:春耕的“科学”
除了农具的普及,周明还对春耕进行了精细化管理。
他将辽东的农田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并根据土地肥力、水源条件、以及作物特性,指导百姓进行分区种植。
“这片地,去年种的是豆子,今年就改种小麦。那片地靠近水源,可以种些水稻!”周明拿着一份简易的“田地图”,向百姓们解释。
他甚至还引入了“播种密度”的概念,指导百姓们如何合理地撒播种子,既不浪费种子,又能保证作物的良好生长。
“种子不能撒得太密,就像咱们人,挤在一起,就都长不壮实了!”周明搞笑地比喻道,让百姓们更容易理解。
他还命令农业技术推广员,每日巡视田地,观察作物生长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向周明汇报。
“周公,有些地里的秧苗,叶子有些发黄,是不是缺了什么?”一名农业推广员问道。
周明会带着他去田边,仔细观察泥土和秧苗,然后指导他如何配比一些“复合肥料”(草木灰、人畜粪便等),进行“追肥”。
这种“科学种田”的方式,让百姓们感到既新奇又安心。他们发现,跟着周公的指引,庄稼长得确实比以前更好了。
百姓的拥戴:感恩与希望
辽东的百姓,对周明充满了发自内心的感激和拥戴。
他们亲眼见证了周明带来的改变:从寒冷的冬季到温暖的家园,从粗糙的木具到锋利的铁器,从贫瘠的土地到丰收的希望。在他们眼中,周明已不仅仅是部落的首领,更是能够“点石成金”、“改天换地”的活神仙。
“跟着周公,俺们再也不愁吃穿了!”
“是啊,周公就是咱们辽东的‘福星’!”
这种口口相传的赞誉,不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