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夜谈未来,民富国强(2 / 3)

加入书签

,“琰此前只重教化,以为民心所向,在于礼义教化。如今听公子一席话,方知民生之重要,远超想象。”

“教化固然重要,但民生乃是教化之基。”周明点头道,“百姓饿着肚子,冻着身体,你与他们讲仁义道德,他们如何听得进去?只有让他们衣食无忧,安居乐业,他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国家的庇护,才会从心底里拥护你,拥护你的治世之道。”

他站起身,走到书房正中,背对着蔡琰,目光遥望着窗外深邃的夜空。

“我们辽东的科技发展,并非为了炫耀,更不是为了个人享乐。每一次的‘发明’,每一项的‘创新’,都是为了解决民生问题,为了提高生产力,为了让百姓能够过上更好的日子。只有科技和民生,才是我们立足乱世的根本!”

周明的声音中带着一丝疲惫,却又充满了力量。他知道,这条路注定孤独而漫长,但他从不后悔。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周明忽然轻声吟道。这句诗词,是他前世的记忆,是现代人对历史和命运的感慨。

蔡琰闻言,娇躯微微一颤。她虽不解其意,却从这句诗词中感受到了深沉的悲悯和磅礴的气势。那“天若有情天亦老”,仿佛是对这乱世的无奈与苍凉;而那“人间正道是沧桑”,又似乎蕴含着一种坚韧不拔,誓要改变一切的决心。

“公子,此诗……是何意?”蔡琰好奇地问道。

周明转过身,看向蔡琰,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他知道,有些东西无法解释,但有些情感却是共通的。

“这诗啊,是说这世间的变迁,世道的艰难。”周明轻声解释道,“即便上天有感情,也会在漫长的岁月中老去,更何况是人间这滚滚洪流,正道沧桑,变化万千。但即便如此,我们也要去寻找那‘正道’,去开创那‘正道’。”

他走到蔡琰身旁,拿起桌上的一卷《劝学》竹简。

“荀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道理,蔡大家比我更明白。”

蔡琰点头,这是她再熟悉不过的典籍。

“我之所以要普及教育,设立学堂,不仅仅是为了让百姓识字,更是为了让他们能够学习新知。”周明将竹简递给蔡琰,“这个世界在变,旧的观念,旧的方法,已经不足以应对未来的挑战。我们辽东的百姓,要成为这个时代最聪明,最懂得变通的人。只有他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我们的辽东才能真正地强大起来!”

“学而不已,方能致远!”周明的声音掷地有声,“我希望,未来我们的辽东,不仅有最好的农夫,最好的工匠,最好的士兵,更有最好的学者,最好的官员。所有人都为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共同建设一个更美好的家园!”

蔡琰看着手中的《劝学》,又看向周明那充满激情和憧憬的脸庞。她的心湖,被彻底震撼了。周明所描绘的未来,是她从未敢想象的宏伟蓝图。那不仅仅是一个富足安宁的部落,更是一个充满活力、不断学习、积极向上的全新世界。

“公子之志,高远非常人所及。”蔡琰由衷地感叹道,“琰愿誓死追随,为公子这宏图大业,贡献绵薄之力!”

周明伸出手,轻轻拍了拍蔡琰的肩膀。

“蔡大家,你不是绵薄之力,你是辽东的文脉,是百姓的希望。”周明认真地说道,“未来的《华典》,会成为传世经典,它将记录下我们辽东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全部过程,也将承载着我们所有的智慧和梦想。”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柔和:“我们辽东,不求一统天下,只求能够在这乱世之中,庇护一方百姓。让这片土地上的人,能够免受战火之苦,免受饥饿之灾,过上真正安稳富足,有尊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