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简易厕所,卫生改善(2 / 3)

加入书签

可引入沼气炉供百姓使用,另一部分沼液则可用于农田施肥,真正做到‘变废为宝,循环利用’!”

民部官员们听得目瞪口呆。这周公子,总能从最污秽之处,变出最神奇的宝藏!这不仅解决了卫生问题,还解决了燃料和肥料问题,一举多得!

但推广起来,仍然面临挑战。

“公子,要让百姓都去公共厕所,恐怕不易。尤其是一些村落,百姓习惯了随地解决,或只在自家后院挖个坑。”民部主官提出了担忧。

周明早有预料。他知道改变根深蒂固的习惯需要时间和引导。

“所以,我们的公共厕所,必须满足三个条件:方便可及、清洁卫生、且具有引导性!”周明强调。

他亲自设计了公共厕所的简易结构图:

位置选择:选择在村落中心,或人流密集处,确保百姓能方便抵达,且远离水源地。

结构设计:采用砖石结构,屋顶设有通风口,内部设立隔间,保障隐私。最重要的是,每个隔间下方都连接到统一的地下化粪池。

清洁维护:安排专人定期清理,并用周明配制的简易消毒液(草木灰水、石灰水等)进行日常清洁,确保厕所无异味,地面干净。

宣传教育:由张宁带领医馆人员和学堂宣讲队,在每个新建的公共厕所旁,张贴醒目的告示,图文并茂地解释“微虫”如何通过粪便传播疾病,以及使用公共厕所和洗手的重要性。

“洗手!如厕后必须洗手!”周明特别强调,“这比什么符水都管用!我们要在每个厕所旁,设置水缸和草木灰(简易皂角)供百姓洗手!”

张宁听得心潮澎湃。她以前也知道卫生重要,但从未能像周明这样,从源头上去解决问题。这不仅是医学,更是社会治理的艺术!她的眼中,闪烁着敬佩与学习的光芒。她曾以为自己对医术和百姓疾苦的理解已很深,但在周明面前,她总能发现自己知识体系的“漏洞”。

“厕所外交”与百姓的转变

辽东的“厕所革命”开始了。

起初,确实遇到了不少阻力。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觉得去公共厕所“不自在”,不如自家后院方便。甚至有调皮的孩子,会悄悄躲开,跑到角落里解决。

“老李头,你家的粪便,若是随意倾倒,那里的‘坏微虫’可是会飞出来,钻进你饭碗里的!还会跟着雨水流进河里,让你喝的水都带毒!”张宁带领宣讲队,挨家挨户地进行宣传教育,苦口婆心地解释“微虫”传播的危害。

她还专门制作了图画,一边是污水横流、苍蝇满天的场景,配上生病、死人的图样;另一边是干净整洁的公共厕所,人们洗着手,配上健康、快乐的图样。直观的对比,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视觉冲击。

“哎哟喂!真有这么邪乎?”一个平时习惯随地解决的老汉,看着图画,吓得直拍大腿。

“当然!周公子说了,眼不见为净,但微虫可不会因为你看不到它就消失!它会钻到你身体里,让你生病!”一个识字的年轻人,在学堂里学到了“微虫论”,此刻也作为志愿者,帮助宣讲。

在军民齐心协力的建设下,一座座砖石结构的公共厕所,带着周明独特的设计理念,如同雨后春笋般在辽东的村落和城镇中拔地而起。它们不再是简陋的茅房,而是通风良好、设有隔间、且每天都有专人打扫的公共设施。厕所旁的水缸和皂角(草木灰),也提醒着百姓如厕后洗手。

最让百姓感到神奇的,是这些厕所出口,将经过发酵的“沼液”抽出来,送到田间地头。

“这沼液肥力真足啊!比一般的粪水强多了,而且没有臭味!”农民们发现,用沼液浇灌的庄稼,长势格外喜人,产量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