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五个零!!!(2 / 6)
的老技师。
冯厂长语气带着自豪:“陈总,这两位.刘师傅和王师傅,可是当年响应国家号召,支援三线建设过来的老八级工!是我们厂的宝贝疙瘩!可惜.现在有点大材小用了!”言语间不无唏嘘。
陈默肃然起敬,主动上前与两位老师傅握手,态度和蔼。
“刘师傅,王师傅,委屈您二位了!以后橙科的发展,还得仰仗您二位的经验和手艺!”
两位老师傅没想到大老板看着年轻,却这么客气,有些受宠若惊,连说不敢当。
冯厂长见缝插针,特意叫上范兴平,热情地邀请陈默:“陈总,您看要不要先去办公室坐坐,我给您简单汇报一下2010年橙科的经营情况”
陈默却直接摆手,脚步不停。
“冯厂长,汇报的事先放一放,我现在没时间听这些,等我把微电机和陀螺仪研发出来再说,厂里有实验室吗”
冯厂长一愣,这是什么路数,大老板许久不来,这突然一下子来了,一不查账二不检查生产,直接问实验室是什么路数。
不过,良好的职业素养让他随即反应过来:“有!有!就是.地方不大,是和测量室共用的,条件可能比较简陋!”
“没关系,能用就行!”陈默毫不在意:“麻烦冯厂长抽调几个技术熟练,手头比较稳的工人,配合我和周工一起搞研发,我们需要加工一些精密零件。”
“没问题!包在我身上!我亲自挑人!”冯厂长拍着胸脯保证。
小小的“实验测量室”,立刻成了橙科研发的核心战场。
陈默和周明哲是绝对的“大脑”,而冯厂长精挑细选出来的几位老师傅和资深技工,则成了最可靠的“巧手”。
首先,陈默是从相对简单的蚂蚁触角仿生陀螺仪开始,先给团队建立信心。
yt-1型号(蚂蚁陀螺-1型号)
陈默根据脑海中的系统蓝图,直接在图纸上勾勒出核心结构,模拟蚂蚁触须的多节黄铜管振动系统。
防止技术外泄的关键,在于那层神奇的“自清洁涂层”。
陈默写下一个复杂的化学式,指定了某种特殊的铁氧体油溶漆,具体配方他没透露,只是找来了混合油漆的材料。
老师傅们看着那些没标识的材料直挠头,但还是在陈默的指挥下,按比例调配、喷涂、烘烤后,奇迹出现了:黄铜管表面形成了一层致密、光滑、自带微弱负电荷的膜层,灰尘和水汽根本无法附着!
仅仅一天,yt-1的原型就做了出来。
它看起来像一根精致的金属“触须”固定在微型基座上,虽然核心参数(零偏稳定性3°/h)不算顶尖,但其抗冲击能力在简陋的跌落测试中让所有老师傅咋舌,摔了好几次都运转如常!
粉尘环境下测试,寿命更是远超普通机械陀螺仪。
yt-2属于2级迭代技术,主要特色在于传感器模拟蚂蚁的“神经脉冲”。
升级的重点是“柔性电子触角传感器”和信号处理。
陈默提供了三维柔性电路的设计图,周明哲则负责将其转化为实际的蚀刻工艺。
几位技工在显微镜下小心翼翼地操作,将细如发丝的柔性电路“缠绕”在改进的黄铜触须结构上。
最难的是集成“神经形态硬件传感器”。
陈默和周明哲了三天时间,在实验室的示波器和信号发生器前反复调试,模拟蚂蚁触角神经元的脉冲编码方式。
当示波器上终于出现符合预期的、代表“震动方向与强度”的独特脉冲序列时,两人击掌相庆!
yt-2的体积比1代缩小了40%,核心参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