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盗墓日记(四)(3 / 3)

加入书签

又或是让乞丐拿着金碗行乞,亦或是让掏粪工人驾驶劳斯莱斯执行他的日常工作……”

上官婵儿有些不耐烦,忍不住扯了扯宋少轩的衣角:“好了,没完没了了,罗里吧嗦说半天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哪凉快哪呆去!”

宋少轩陪着笑脸回应:“这地下的每个角落,都挺凉爽宜人的。”

这时,苏子霏忽然站了起来,她的眼珠飞快的转动着,似乎在脑海中迅速拼凑着什么:“我好像明白了!”她的话音未落,便迅速迈开步伐,向最近的一间墓室奔去。她的目光如炬,在壁画上飞速扫过,紧接着,她又风风火火地赶往下一间。如此循环往复,苏子霏一口气跑遍了六间墓室。最终,在最后一间墓室前,她停下了脚步,目光灼灼地凝视着墙上的壁画。她的眼中闪烁着光芒,语气中难掩兴奋:“果然如此!”

诸葛嘉一小心翼翼地探询道:“学姐,你是发现什么了吗?”

苏子霏伸手指向壁画:“嘉一,你看看这幅壁画上的舞女,她的右手手指指向何方。”

赵羽走上前,仔细地看了看,然后说道:“指着是棺材的方向,应该只是个巧合吧!”

苏子霏微微晃动她的头,嘴中吐露出的话语宛若深思后的结论:“这样的布局,绝非无心之举。各位请看,那舞女的指尖,并不直指棺木本身,而是向着那棺木之下,管垫所在之处。环顾这六幅壁画,每一画中人物的姿态,都隐约地指向那一处。在第一幅画中,孩童踢起的毽子,其飞跃的轨迹似乎有所指引;第二幅画里,青年武士挥洒的剑芒,似乎泄露了某种秘密的方向;至于第三幅画,厨师翻炒菜肴时手指的摆动,仿佛在空气中划出了无形的线条;第四幅中,农民耕地时锄头的每一次挥击,似乎都在刻画着某种暗号;而第五幅,渔夫撒网的动作,那网罗铺展开来的方向,宛若在指示着什么;直至最后一幅,那些人物的手指,他们的动作,无不例外地指向棺材底下的那个管垫。这样的一致性,这样隐秘的规律,绝不可能仅仅是偶然。”

赵羽听后,立刻打开了手电筒,蹲下身来,他敲了敲棺材底下的管垫,发出沉闷的声响了:“我一直以为棺材就是直接放在地上的,未料到其下还隐藏着如此支撑之物。这种设计,是这座墓室独有的巧思,还是所有墓室皆遵循的某种古老传统?”

诸葛嘉一缓缓的解释道:“古代墓室中棺椁的放置方式与墓室的类型和结构密切相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棺椁的安放方法有所差异。

在早期社会的墓室中,棺椁通常直接放置在墓室的地面上。由于那时的墓葬相对简单,通常只挖一个土坑作为墓室,棺椁就放在这个土坑中,有时会铺上一些垫木来隔离地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墓室的结构逐渐变得复杂。在先秦时期,贵族的墓葬中开始出现用木材搭建的椁室,即所谓的“木椁地宫”。椁室通常由大型的木枋和厚板构成,形成扁平的大套箱,下有底盘,上有大盖。棺木就放在这个椁室中,有时会在棺木与椁室之间垫上织物等材料以隔离。

到了汉代以后,砖石墓室逐渐取代了木椁墓室。砖石墓室中,棺椁通常会安放在特制的棺床上,这些棺床常常由石板或砖石铺就而成,为棺椁提供一个稳固的平台。在某些墓室中,还会在棺床的四角设置石座或木柱来进一步固定棺椁的位置。

在古代墓葬中,除了棺椁的支撑方式外,还常常会有其他物品支撑墓室的结构,如木柱、石柱等。这些支撑物不仅起到稳固墓室结构的作用,也常常具有象征意义,反映出墓主人的社会地位和财富状况。这个棺材的观棺垫倒是看的挺普通,我们把棺材挪开看一下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