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章 王莽墓(三)(1 / 2)
赵羽四人立刻将手电光打向地面,果然发现一个浅得几乎难以察觉的脚印;诸葛嘉一还在不远处捡到一小块绿色塑料袋,看材质和纹路,应该是装压缩饼干用的。碧哥直起身朝前方眺望:“看脚印的朝向,他们肯定是往这边走了!李老还得是您啊,心细如发,这么隐蔽的细节都能揪出来!”
老李闻言,微微点了点头:“我们做文物研究这行,技术或有生疏之时,设备亦可能随岁月落后,但唯独‘心细’二字,是无论如何都永远不能落下的。”他语气虽平淡,脸上却难掩对碧哥这番话的受用。随即抬手向前一指,又道:“大家跟我来,我还有更重要的发现!”四人立刻紧随老李风风火火的脚步,继续向前探去。
五分钟后,前方的黑暗骤然褪去,眼前豁然开朗——诸葛嘉一猛地瞪大眼睛,下意识压低声音惊呼:“这地底下……居然藏着一座城池!”
赵羽也僵在原地,手电光扫过连片的轮廓,喃喃道:“看这规模还不小……为了埋葬一个人,竟然在地下修一座城,这……这也太腐化了吧!”
众人的目光越过近处的残石,远方正铺开一片连绵的城墙:墙体虽经岁月侵蚀,多处砖石已风化破损,但城基的规整与城垛的轮廓,仍能看出当年的规制;城墙正前方横亘着一条宽阔的护城河,河面幽深如墨,一座青石桥静静架在河中央,桥的另一头,恰好通向紧闭的城门。
这时,李星禾凑到老李身边,抬头问道:“太爷爷,我要不要先拍几张照片留档啊?”
老李轻咳一声,刻意顿了顿,带着几分拿捏的腔调开口:“不着急。看大家的样子都有点困惑,我要先给大家科普一下——大家想必也古人对身后事的重视程度有所了解,尤其对王侯将相、统治者这类阶层而言,其最初的精神内核,多源于对‘永生’的终极向往。只是在漫长的实践中,他们逐渐意识到肉体的衰败不可逆、永生的目标亦不可达,便转而将这份精神寄托,投射到对死后世界的系统性构建中——这份构建,甚至带着某种程度的理想主义憧憬。”
“有需求,自然便会衍生出相应的文化体系作为支撑。因此,一套融合哲学、信仰、天文、地理的完整丧葬仪轨理论应运而生:从墓葬选址、下葬吉日,到衣衾规制、随葬品种类,再到墓室与墓道的设计,每一步都有森严的规制与严谨的理论作为支撑。这套理论不仅能让统治者在面对生死时获得心理慰藉,更能借由统一的丧葬标准,巧妙将伦理秩序、孝道观念融入其中——这对稳固统治,同样能起到实际助力。”
“当然,即便我是浸淫考古多年的科学工作者,我也不敢妄言风水之说纯属无稽之谈,更不能判定死后的世界一定是子虚乌有。我甚至觉得……
“嗐,跟你们扯这些作甚。总之,我的意思是,古人为身后事做出些今人看来夸张乃至匪夷所思的安排,在其所处的文化逻辑与信仰体系里,是完全能理解的,是‘合理’的。不过……理解归理解,建一座地下城池来陪葬,这手笔,确实太离谱了。王莽他究竟在这座地下城里,陪葬了什么惊世骇俗的秘密?走,我们得赶紧过去,绝不能让那些外国盗贼抢先一步,把属于我们民族的珍贵遗存夺走!”
说着老李又急匆匆朝着桥的方向走去,赵羽眨眨眼睛:“不是!李老,您好不容易说点我们爱听的,怎么忽然咽回去了?您倒是把‘死后的世界到底有没有’说完啊,差这一两句的工夫吗?”
几人快步跟到桥边,碧哥突然抬手一扬,示意所有人停步。他蹲下身,指尖轻轻拂过桥面的浮土,随即举着手电筒,光束顺着桥身一寸寸扫过,脸色渐渐沉了下来:“不对劲。”
赵羽立刻凑上前:“怎么了?这桥有问题?”
碧哥直起身,指了指桥面:“桥和我们刚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