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重视功名(2 / 3)
,更成了凝聚族运、带来实实在在庇佑的象徵,是“文气”的代表!
秦思齐站在人群中,承受著这汹涌的讚誉,脸上维持著谦和的微笑,心头却五味杂陈。他清楚,这份“庇佑”沾著取余村的血泪,是建立在特权与不公的脆弱冰面上。乡亲们越是感激,他肩上的担子便越是沉重。
自那日起,秦思齐家那小小的灶房,彻底成了村里感恩戴德的“圣地”。妇人们表达心意的热情,从涓涓细流变成了汹涌浪潮。
清晨,天刚蒙蒙亮,院门就被轻轻叩响。刘氏披衣开门,门口台阶上,往往已悄然放著一小捆带著露水的嫩青菜,或是一小篮鸡蛋。有时乾脆是一碗刚出锅、冒著热气的肉,油汪汪的,香气扑鼻。
“思齐娘,趁热给秀才公端去!读书费脑子!”
“新磨的豆腐,嫩著呢!”
“他婶子,家里燉了只鸡,给思齐补补身子……”
推拒根本无用。妇人们放下东西,丟下一句暖心的叮嘱,转身就走,跑得飞快,生怕被退回来。
刘氏望著那些东西,又是感动又是发愁。家里的桌子、柜子,甚至炕沿上,都堆满了各种吃食:成筐的鸡蛋、风乾的腊肉、新醃的咸菜、成袋的杂粮、时鲜的瓜果……灶房里瀰漫著各种食物混杂的浓郁香气。
“思齐啊,这可怎么办再这么下去,屋子都要被塞满了!”刘氏看著又一次堆满灶台的食物,愁得直搓手,“乡亲们的心意是热乎,可这也太多了!咱娘俩就是顿顿吃,吃到开春也吃不完啊!糟蹋了天物,要折福的!”
秦思齐看著那堆积如山的心意,也是哭笑不得,心中沉甸甸的。
他沉吟片刻,道:“娘,您跟婶子嫂子们说说,心意我们领了,东西实在不能再收。若她们真心想谢……”
目光投向村东头那间书声琅琅的茅屋,“就把东西送到学堂去吧。孩子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读书也费神。算是我借献佛,替乡亲们犒劳犒劳这些未来的『小秀才』。”
刘氏眼睛一亮:“这主意好!”
於是,刘氏成了学堂的后勤总管。她挨家挨户,或是在村口大树下与纳鞋底的妇人们閒聊时,婉转又恳切地传达儿子的意思:“思齐说了,乡亲们的情谊,他心领了!再送东西到家里,他实在寢食难安!若大傢伙儿真心疼娃娃们,就把东西送到学堂去!给孩子们添点油水,让他们念书更有劲儿!这也是大家的功德!”
这话如同春风,瞬间吹遍了秦家坳。妇人们恍然大悟,隨即是更大的热情被点燃!给自家孩子(或未来的秀才)送吃的,那更是理直气壮,劲头十足!
於是,私塾门口的画风彻底变了。每日清晨或课间,总有三五成群的妇人挎著篮子、端著碗,等在茅屋外。秦明文板著的脸也绷不住了,只能充当临时“门神”和“分发员”。
“秦先生,这是给宝儿的!他力气大,费粮食!”
“明文兄弟,这碗肉汤给水云,那丫头太瘦了!”
“狗剩他娘,这是你家狗剩他爹让捎来的麦芽,说狗剩昨儿个字写得好!”
“先生,这鸡蛋给今天背书写字最用功的娃!”
鸡蛋、杂粮饼、肉汤、甚至偶尔出现的麦芽、芝麻…源源不断地涌向学堂。秦思齐定下的“奖励制度”被乡亲们自发地丰富和升级了。
秦宝儿因为力气大、背书快,经常能额外多得一个鸡蛋或半碗肉汤,乐得他小脸放光,干劲儿更足,对那些“拖后腿”的同学“武力督促”得也更加“尽职尽责”。
水云也渐渐褪去了怯懦,小脸上多了些红润,偶尔也能因为字写得工整而分到一小块珍贵的麦芽,她会小心翼翼地含在嘴里,一点点抿化,眼睛幸福地眯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