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东湖文会(1)(1 / 2)
放学后,秦思齐便於赵明远一起,找到一家云浦裱局。两边的对联写著:笔底龙蛇凭我裱,案头翰墨任君观。秦思齐走入店內,拿出画,识货的裱师一眼就看到『烟霞供养』。
裱师指捻著画,“周先生题跋鈐印的《笛晚渡牛》,非得配上这云水綾的底子、紫檀木的轴头才衬得上!”
嘖嘖称奇:“周先生亲笔题跋,『烟霞供养』鈐印!了不得!小老儿必用最好的手艺,五百文,童叟无欺!”
秦思齐心头一跳。五百文!足够寻常人家半月嚼裹。他苦笑著摇头,掏出一两银字:“果真是文人的钱最好挣。”那点周先生抬举带来的兴奋微醺,被这现实的铜臭冲淡不少。画裱好还需几日,文会却迫在眉睫。
回书院的路上,赵明远仍沉浸在裱画的兴奋中,絮叨著文会该如何出彩。秦思齐却异常清醒:“明远兄,此番雅集,三院才俊云集,锋芒毕露者必眾。你我根基尚浅,宜藏拙,待时而动。”
顿了顿,看向赵明远,“你与我於数术一道颇有心得,演算之精,同窗罕有。文会若有涉及算经、度支之题,此乃你我扬眉之机。其余经义诗赋,不妨暂敛锋芒。毕竟刚中秀才,以免招嫉。”
“那音律呢云间先生虽去,我的陶塤……”赵明远有些不甘。
“音律乃雅事,正可为之!”秦思齐眼中闪过光,“何不邀集几位同好临时凑个小乐班,於文会间隙共奏一曲,清音裊裊,岂不比单人独奏更显气度,亦显同窗情谊”
赵明远眼睛一亮:“妙啊!思齐!此计甚好!我这就去寻他们!”
接下来的五日,书院后园內,便常闻得塤的呜咽苍凉、笛与萧的清越悠扬、与古琴的松风壑韵交织碰撞。少年们磕磕绊绊地磨合著,爭论著曲调,却也在这生涩的合奏中,生出几分惺惺相惜。
六月十五,晨光熹微。东湖万顷碧波之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別样红。
湖风裹挟著荷香,拂过亭畔的垂柳,驱散著六月的闷热。三艘掛著不同书院旗幡的彩绘画舫,缓缓靠向水榭平台。江汉书院(青旗)、两湖书院(蓝旗)、经心书院(赤旗)的乙班学子,身著各色儒衫,在各自山长、教习引领下登岸。一时间,水榭上冠带云集,揖让寒暄之声不绝於耳。
水榭轩敞,三面环水,视野开阔。轩內早已布置妥当,蒲团矮几分列三方,正前方设主位,坐著三位鬚髮皆白、气度沉凝的山长。严崇礼等教习则侍立於各书院学子之后。
文会伊始,山长轻咳一声,声如金玉:“今日雅集,首重切磋砥礪。上午之题,乃追思古贤,辩『南宋鹅湖之会』遗风——朱陆异同,尤以『格物致知』与『发明本心』为要。诸生可择其心仪者论之,不拘门户,唯求义理之真。”
话音甫落,水榭內气氛陡然一变,方才的和煦瞬间被无形的硝烟取代。大部分学子几乎毫不犹豫地站到了朱熹一侧。理由简单而现实——朱子之学乃科举正鵠,官学根基!
“格物致知,乃圣学入门之正途!”一位江汉书院学子率先发难,声音洪亮,引经据典,“《大学》开宗明义:『致知在格物』。朱子有言:『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此乃字字珠璣!不即物穷理,何以明心性譬如农夫,不躬耕田亩,深究土性节气,焉能得五穀之实空谈本心,岂非空中楼阁,镜水月”他援引《论语》“学而不思则罔”,力证格物思辨之不可或缺。
立刻有人附和:“然也!陆象山『发明本心』之说,流於空疏!若人人只求顿悟本心,束书不观,游谈无根,则圣贤经典置於何地礼法制度岂非虚设此与禪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何异恐非圣学正道!”
选择陆九渊心学立场的学子本就寥寥,此刻更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