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经史子集(2 / 2)

加入书签

明”对於地方治理的实践意义。

品味韩愈《师说》、《进学解》中的磅礴文气与深刻道理,仔细分析其文章结构,尝试模仿其议论风发的笔力。

有时夜深人静,他於灯下掩卷沉思,將这些史鑑、诸子智慧与岳麓半载所学的经世理念、乃至近日所习的兵家之术相互印证,只觉得过去许多模糊的想法渐渐清晰,许多孤立的知识点逐渐串联成网,一种更为宏大、更为深邃的格局正在他心中慢慢形成。

这一日午后,他正於小院翻阅《汉书循吏传》,看得入神,忽觉身边有人悄然坐下。抬头一看,竟是白葵先生。

白葵先生笑吟吟道:“小友近日埋首经史,可谓废寢忘食啊。”目光扫过他面前摊开的《汉书》和旁边写满批註的纸页,“哦在看《循吏传》,可有心得”

秦思齐忙起身行礼,被白葵先生按下。他沉吟片刻,道:“晚辈正在读文翁治蜀、龚遂治渤海之事。深感良吏治国,不仅在律令条文,更在教化人心,因地制宜。

文翁兴学,龚遂劝农,皆是从根本处著手,润物无声,其功甚伟。联想《老子》所言『治大国若烹小鲜』,似有相通之处,皆重顺势而为,不扰民,不滋事。”

白葵先生眼中闪过激赏之色:“善!能於史实中见治道,更能贯通诸子,此乃真读书也!看来书院这番拓展阅读,於小友正是对症良药。”

他压低声音,笑道,“不过,读万卷书,亦需行万里路。日后若有暇,老夫或可带你遍访这庐山左近的循吏能臣,看看他们是如何『烹小鲜』的。”

这时,一个轻柔的声音在一旁响起:“爹,秦公子,该用晚饭了。”

只见白榆端著一个托盘,上面放著两盏清茶,俏生生地立在书架旁。她这些时日似乎已习惯了秦思齐与父亲的学术交流,不再如最初那般容易脸红,但目光与秦思齐接触时,仍会下意识地微微垂下,唇角却带著一丝浅浅的笑意。

她听著他们討论治国安民的大道理,虽插不上话,眼中却满是专注与好奇。

秦思齐连忙道谢接过茶盏。白葵先生看著女儿,又看看眼前这位勤勉睿智的少年,抚须微笑,意有所指地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这学问之道,亦需刚柔並济,张弛有度才好。榆儿,你说是不是”

白榆微微一愣,隨即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轻声道:“女儿愚钝,只觉秦公子和爹爹说的,都很有道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