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探花郎(1 / 2)

加入书签

暮春的京城,天色向晚。秦思齐回到学仁里那座租住的小院后。

赶紧吩咐道:“实诚,明慧,紧闭院门,落下门栓。无论谁来,一概替我婉谢了。”

秦实诚和秦明慧立刻应声而动。果不其然,不到一盏茶的功夫,门外便渐渐又热闹起来。

有同科赶考的贡士,声音里带著试探与热切,想来交流心得,探听风声。

有衣著体面的各家僕役,手持名帖、礼单,口称我家老爷特命小的来给秦相公道贺,那贺的由头却语焉不详,拉拢结交之心昭然若揭。甚至还有几位秀才,也想藉此机会,提前攀附这位年轻才俊。

门外的世界,因此刻礼部贡院前的龙虎榜已然张出贡士名单,而暗流汹涌。谁都知道,殿试只是排定最终座次,这三百余名贡士几乎已是板上钉钉的进士老爷,未来的官场同僚。

尤其是像秦思齐这般,年仅弱冠便高中前列,又听闻风仪出眾的,更是各方下注押宝的焦点。

秦明慧隔著门缝悄悄望了一眼,回头对秦思齐低声道:“公子,来了好些人,提著礼物呢,灯光下看著挺贵重。”

秦思齐端坐於正堂椅中,眼帘微垂,目光落在自己略带薄茧的拇指內侧,那是长年握笔苦读留下的印记。

闻言,只轻轻摇了摇头,语气平淡:“无非是锦上添之举。殿试虽毕,皇榜未钦,此刻一言一行,皆在他人眼中。躁进、结交,皆是大忌。便说我一连数日劳累,已然歇下,无法见客,谢过各位厚谊。”

秦实诚和秦明慧对视一眼,心中那点因门外热闹而生的虚荣,也渐渐平息下来。

小院终於重归寂静。只余天井上方一隅深蓝的夜空,疏星淡月,无声洒落清辉。

秦思齐並非真能心如止水,思绪却不由自主地飘向那重重宫闕深处。那里此刻,决定他们这数百名贡士最终命运的阅卷。

殿试次日,文华殿內。

数位由皇帝亲自简派的重臣,內阁大学士、六部尚书、侍郎、都察院都御史…个个身著緋袍玉带,学识渊博,位极人臣,此刻齐聚於此,组成了决定天下士子命运的读卷官团队。

他们皆按制避嫌,確保与本届考生无任何亲属关联,以保证这场最高级別考试的相对公正。

经过弥封官密封姓名籍贯、誊录书手以誊抄后的硃卷,原本的笔跡、和可能泄露身份的標记都被彻底隱去,只以编號代之。阅卷过程严格锁院,所有读卷官非经特许不得外出,直至擬定名次,几乎与外界隔绝。

阅卷开始了,每位读卷官都需独立审阅所有试卷。细品著文章中的微言大义、策论见解、文采辞章。

字句之间,窥探著执笔者的才学、见识与心胸。尤其看重其论述是否既能引经据典、根基扎实,又能切中时弊、提出务实方略,真正契合圣意与当下朝局要务。

每一位读卷官的手边,都有一方小砚,內置硃砂。他们依据综合判断,在每份试卷的卷首,用特定的符號圈()、尖()、点(、)、直(—)、叉(x)来给文章初步划分出上、中、下数等。

一个浓重的圈,往往代表著击节讚赏;一个轻快的尖,亦是难得的肯定。若出现叉,则意味著文章恐难入流。

初阅完毕,便是交叉复阅。读卷官们交换试卷,再次审评。若有试卷所得多为圈与尖,则自然脱颖而出,被置於前列。若评价分歧较大,符號不一,则被列为待议卷,需接受更为严苛的集体品评。

於是,针对这些待议卷,大臣们各抒己见,有时甚至不乏激烈的辩论。

一位大学士捻著鬍鬚,指著其中一份:“此卷论及西北边防屯田之策,数据详实,层层推演,非纸上谈兵,实乃老成谋国之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