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写信归乡(1 / 2)

加入书签

自己竟在不知不觉间,早已被归入了李尚书的势力范围而不自知,今日宴席上的关照,此刻的深夜相邀,並非凭空而来的垂青,而是早已註定的自己人的联络!

这一瞬间,秦思齐心中豁然开朗,但隨之而来的並非轻鬆,而是一种更加复杂的情绪,一种既感到踏实,又隱隱感到被无形网络裹挟的微妙窒息感。自己尚未正式踏入官场,却已然站队了。

李尚书仿佛没有看到他瞬间的恍神,自顾自地品了口茶,缓缓道:“这朝堂之上,犹如一盘大棋。治国理政,有时须如状元策论,堂堂正正,直取中宫。但更多时候,却需懂得迂迴包抄,审时度势。”

“一个能臣,之所以能成事,不仅仅因其方案精妙,政见卓绝,更因其懂得如何团结一切可团结之力,如何化解或绕过那些反对之声。孤臣孽子,固然可敬,却往往难成大事。”

他放下茶盏:“思齐,你年少高中探,才华横溢,圣眷正隆,前途不可限量。但正因如此,前路选择更须慎重。何以为依凭何以为准则欲行何事欲成何功这些,都要早早思量清楚。”

说著,他站起身,走到一旁顶天立地的书架前,略一寻觅,取下一卷装帧古朴的线装书,递向秦思齐:“这是老夫多年为官,閒暇时记录的一些心得杂谈,涉及朝堂掌故、政务处理、乃至一些用人察人之道,算不上什么经典,或许对你初入仕途能有些许参考之用。便赠与你吧。”

秦思齐连忙起身,双手高举,恭敬地接过书册:“谢恩师厚爱!学生何德何能,得蒙恩师如此垂青,定当仔细研读,不负恩师期望!”

秦思齐改了口称恩师,这其中的意味,双方都已心照不宣。

又閒谈了几句湖广风土、京中气候,秦思齐见李尚书面露些许疲色,便知机地起身告退。李尚书也未多留,温和地勉励了几句,吩咐管家好生送客。

捧著那捲书,秦思齐再次乘坐马车返回小院。车厢摇晃,心绪比来时更加纷乱复杂。

今夜之会,表面是位高权重的长者赏识才俊、提携后进,赠书勉励,充满温情。实则是一次清晰的站队信號,是朝堂势力无声的扩张与吸纳。

李尚书甚至无需直言拉拢,只需点明那层关係,稍示恩惠,便已足够。

回到小院房间间,秦思齐点亮桌案上的油灯。昏黄的灯光下,他小心翼翼地展开李尚书所赠的书卷。

前面部分记录的確实是一些为官心得、前朝典故、政务处理的经验技巧,甚至还有一些对经义的新解,內容详实,见解老辣,无疑极具价值,绝非敷衍之物。

然而,当他翻到书卷中后部分时,动作僵住了。只见在两页记录漕运事务的文章中间,夹著一页对摺的、质地稍异的素笺。

笺上並无抬头,也无落款,只以与书卷中相同的笔跡,列著七八个名字。每个名字后面,都有简略的小字標註:籍贯、科第名次(皆是今科进士)、家世背景、甚至还有诸如长於刑名、工於算计、性耿直、通河工等关於其特长或性格的评语。

在这份看似简略的人才名单的最下方,空白处,写著一行更小却更为锐利的字:“可用之才,须早结其心。”

秦思齐盯著那行字,光影隨之明暗交替,映得他俊朗的面容变幻不定,眼眸深处闪烁著震惊、恍然、警惕与深深的思索。

这就是真正的朝堂吗

暗中罗列评估、笼络无声的博弈才华与抱负之外,更需要精准的站位、微妙的心机与深远的谋略秦思齐再次想起恩荣宴上那些热情洋溢,互相道贺的同科们,那一张张面孔背后,有多少人也已接到了类似的名单或暗示

有多少看似单纯的交往,实则早已被標上了价格的標籤自己这位新科探,在这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