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郑和下西洋(2 / 2)

加入书签

,要早半个世纪以上。】

玉不识含笑的声音唤起了他们的注意力。

【1405年,即永乐三年,朱棣命正使郑和,副使王景弘率士兵二万八千余人出使西洋,造长44丈广18丈大船62艘,从苏州刘家河泛海到福建,再由福建五虎门杨帆,先到占城,期间张辅讨平安南。此后,郑和向爪哇方向南航。

这是郑和第一次下西洋,他的船队则先后到过苏门答腊、满刺加、锡兰、古里等国家。并在古里赐其王国王诰命银印,并起建碑亭,立石碑“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

【永乐五年,在郑和回国十几天后,就第二次下西洋了。主要访问了占城、爪哇、暹罗、满剌加、南巫里、加异勒、锡兰、柯枝、古里等国。于永乐七年回国。据记载,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有人。】

看着和前面外邦人零散的船只相比较,显得格外浩荡的大船,国人都是与有荣焉。

天朝上国的自豪,可不是轻易能够动摇的。

玉不识也接着说道。

【接下来几次下西洋,时间也都相差不远,郑和几乎没有停歇。

第四次,郑和于永乐十一年出发,首次航行东非麻林迪,于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回到大明。

第五次时间在永乐十四年十二月,他率船队出发,到达占城、爪哇,最远到达东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回国。】

【再接下去,第六次郑和半道折返,第七次已是宣德五年,中间经历了朱棣去世、守备南京等事,郑和虽曾被停罢下西洋事业,也终究成行。

也是这一次,鞠躬尽瘁、积劳成疾的郑和于归国途中,在古里病逝。】

朱高炽没等朱棣说话,立马赞道:“父皇,儿臣以为郑和七下西洋,功在千秋。虽耗费巨大,但扬我大明威名于海外,其影响不可磨灭。”

他是觉得航海一事耗费人力物力巨大,内心也有些不赞成,但这不是在父皇面前吗,还是先说点高兴的话。

朱棣对于儿子的小心思不置可否,只是提醒道:“海疆不可弃。”

既然能被天女专门拿出来讲,可见也是有利可图的,那还等什么,当然得继续啊。

只是听到自己和郑和都难抵时间的流逝,心下也难免会产生一丝惆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