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疯狂提升(1 / 2)
转炉缓缓倾斜,炙热的钢水如金色瀑布般倾泻而出,流入预热好的钢包中。
“钢水温度1550度,完美!“技术员报告,“初步检测显示,碳含量0.17%,硫磷含量极低,达到优质钢標准!“
专家们已经完全震惊了,这种质量的钢材,在传统工艺中需要反覆精炼才能达到,而现在仅用一次冶炼就完成了。
但真正令人目瞪口呆的一幕还在后面。
“转向连铸连轧系统!“李铭下达指令。
钢包被吊至厂房另一侧,那里是全新安装的连铸连轧设备。
这套设备看起来就像一条复杂的生產线,由多个连续的机械装置组成。
传统工艺中,钢水浇铸成钢锭后需要冷却,然后再重新加热到1200度左右进行轧制,这个过程不仅浪费能源,还会导致钢材性能下降。
而连铸连轧技术直接利用钢水的热量,一气呵成完成从液態到成品的转变。
“开始浇注!“
钢包倾斜,炙热的钢水缓缓流入连铸机的结晶器中。
通过水冷系统的精確控制,钢水逐渐凝固成连续的钢坯,然后直接送入轧制系统。
专家们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盯著这个过程。
按照传统理论,这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钢坯在没有完全冷却的情况下就进入轧制,轧辊会被高温损坏,钢材也会变形不均。
但在李铭设计的系统中,一切都运行得出奇顺利。
钢坯通过一系列精確控温的设备,温度被控制在最佳轧制范围內。隨后进入轧机,在巨大的压力下被压製成薄板。
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没有任何停顿或调整,仿佛一台精密的钟表机械。
“这...这简直不可思议!“徐教授喃喃自语,“连铸连轧完全成功了!我们在教科书上只是理论探討过这种可能性,从没想过真的能实现!“
二十分钟后,第一批钢板从轧机尾部缓缓滑出。工人们小心地取样,送往现场实验室进行快速检测。
厂房內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在等待最终结果。
很快,检测结果出来了。
“抗拉强度每平方毫米58公斤,延展性23%,硬度hrb78,“实验室技术员高声宣布,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抖,“这...这已经达到优质碳素结构钢標准!“
车间里爆发出一阵欢呼,工人们激动得跳了起来,有人甚至热泪盈眶。
这个结果意味著什么,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清楚——这种钢材可以直接用於高速铁路、桥樑、船舶甚至军工產品,而传统工艺通常需要三次以上的冶炼和多道热处理工序才能达到。
更惊人的是生產效率——从装料到成品钢板出炉,整个过程只用了不到一小时,比传统工艺缩短了至少60%。
“如果按照这个效率,一座中型钢厂的年產能可以从30万吨提升到至少100万吨,“一位计算机械的专家颤抖著声音说,“而且能源消耗降低至少40%。“
“不,效率会更高,“李铭纠正道,“经过优化后,单座顶底復吹转炉年產能可达50万吨,一个中型钢厂配备5座这样的转炉,年產能將达到250万吨。同时,连铸连轧技术可以使成材率从70%提高到92%,这意味著实际產出会更高。“
他停顿一下,然后说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震惊的数字:“根据我的计算,如果全国钢铁厂都採用这套技术改造,三年內我国钢铁年產量可以从70万吨提升到3000万吨。“
“3000万吨“徐教授几乎是喊出来的,“这...这...不可能!这个数字比北极熊还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