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集束炸弹也跟上(2 / 2)

加入书签

p>

“太不可思议了...“他喃喃自语,“这么复杂的计算,需要多少时间“

“两晚上。“李铭平静地回答,引起一阵惊讶的吸气声

“两晚上“弹药专家难以置信地摇头,“我带领整个团队,至少需要三个月才能完成这种程度的分析!“

李铭谦虚地笑笑:“我只是运气好,偶然想到了一些简化算法。“

老专家摇摇头,眼中满是敬佩:“这不是运气,这是天才。“

经过一番热烈討论,会议决定同时立项“红箭-1“和“雷霆-1“两个项目,並给予最高优先级的资源支持。

会议结束后,赵部长把李铭单独叫到办公室。

“李铭同志,老实说,你这接连不断的发明创造,让我有些担心。“赵部长面色严肃,“不是担心技术问题,而是...“

“担心我一个人掌握太多核心技术,对吗“李铭直接挑明。

赵部长愣了一下,然后点点头:“你很聪明。是的,上面有些同志確实有这方面的顾虑。虽然大家都认可你的技术能力和政治觉悟,但一个人主导这么多重大项目,確实不太...常规。“

李铭微微一笑:“我理解。实际上,我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我有个建议——我们成立航空武器设计院,吸纳更多年轻人才,我担任院长,但每个项目都有独立的负责人,这样我就主要负责总体规划和关键技术突破,日常管理则交给团队。“

赵部长眼前一亮:“这个主意好!这样既能发挥你的才能,又避免了一人独大的印象。我马上向上面匯报。“

接下来的日子里,红星厂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繁忙状態。“红箭-1“和“雷霆-1“项目同时启动,数百名工程师和技术工人昼夜不停地工作。

李铭亲自带领核心团队攻克最困难的技术难题——飞弹制导系统和集束炸弹的弹体分离机构。

这些技术在当时的工业条件下几乎不可能实现,但在李铭的指导下,团队一个个地克服了难关。

“小李,这个红外探测器的灵敏度不够。“一天晚上,负责导引头的王工程师愁眉苦脸地说,“我们测试了所有可能的方案,但在5公里外,燃烧的煤油信號根本捕捉不到。“

李铭早就预料到这个问题。当前时代的红外传感技术確实太落后,但他有解决方案。

“王工,我们换个思路。“李铭拿出一张新设计图,“我设计了一种新型硫化铅传感器,灵敏度能提高5倍。“

王工程师疑惑地接过图纸:“硫化铅这种材料我听说过,但用在红外探测上...“

“信任我,“李铭拍拍他的肩膀,“我们试一下就知道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