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设计卫星(2 / 2)
时的电子技术领域简直是革命性的。
“李总师,这个设计太超前了!“一位工程师惊嘆道,“但...这些元器件,我们能找到吗“
李铭笑了笑:“有些確实需要我们自己製造,尤其是那些高精度的晶体振盪器。不过別担心,我已经准备了详细的製作工艺,只要按照步骤来,不会有问题。“
接下来的几天里,电子组的同志们日夜不停地焊接电路板、调试设备。李铭经常整夜不睡,亲自参与最关键部件的製作和测试。
一天深夜,当大多数人都已休息,实验室里只剩下李铭和几位坚持工作的年轻工程师。他们正在测试刚完成的信號发射机原型。
“调整一下那个电容,再把功率控制迴路的电阻换成精密型的。“李铭盯著示波器,仔细观察波形的变化。
经过几轮调整,信號终於达到了预期的稳定性。李铭长舒一口气,看了看表:凌晨三点。
“今天就到这里吧,你们回去休息。我再確认一下数据。“李铭对年轻工程师们说。
“李总师,您也该休息了,“一位年轻人关切地说,“您已经连续工作三十多个小时了。“
李铭摆摆手:“別担心,我习惯了。再说,时间不等人啊。“
等年轻人们离开后,李铭靠在椅子上,闭目养神。作为一个从2023年穿越回来的人,他有时候会怀念那个科技发达的时代,但更多的是珍惜现在能够改变歷史的机会。
“要是能上网查资料就好了,“他自言自语,“不过这样反而更有挑战性,全靠脑子里的知识。“
与此同时,材料组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著工作。张教授带领团队研发出了一种特殊的铝合金热处理工艺,大幅提高了材料的强度和稳定性。
“李总师,我们的合金样品测试结果出来了,“张教授兴奋地报告,“强度比原计划高出20%,重量却减轻了15%!“
李铭仔细检查了测试数据:“很好!这意味著我们可以进一步优化卫星的结构设计,为额外的科学仪器留出空间。“
供电系统的研发也取得了突破。王工程师带领的团队按照李铭提供的工艺,成功製造出了转换效率接近20%的单晶硅太阳能电池——这在五十年代初期堪称奇蹟。
“看这个数据曲线,“王工程师指著测试报告说,“即使在模擬的极端温差条件下,电池的性能衰减也控制在5%以內,完全满足太空环境的要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