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前世网上最常见的话题(3 / 6)
这玩意,高振东现在根本就不去想什么紫外、极紫外光刻,浸润光刻,多次曝光这些鸟玩意,整个技术环境根本支撑不了的。
他要搞的,就是用自己亲手做出来的现成的东西——激光光刻,同时光刻制程,他根本就不去想多少纳米,连微米级别都嫌高。
对他来说,甚至只要亚毫米级别的就好,也就是100微米到10微米这个级别,能在1平方厘米的面积上,放下十来个乃至几十个晶体管就行。
可别小看这个密度,已经能做很多事情了,尤其是对于DJS-60D乃至他规划中的二代高性能计算机来说。
而且搞数字电路的都知道,有了合适的数字电路芯片,哪怕没有计算机,也能玩儿出很多花活,用简单的代价,实现很多控制需求了。
对于这个制程精度,随便什么激光,其波长都是足够小了,功率也比较容易实现。
至于极紫外光刻机,那是由于光刻制程小到一定程度的需求,而且功率很难做大,这时候想那玩意完全是做梦呢。
至于亚毫米精度的光刻能不能实现,高振东还是有一定信心的,大不了请相关单位手搓几套光路系统,光源自己上就行,他可不只会红宝石激光器。
作为前世的资深军迷,他心里门儿清,东北光学所可不是吃干饭的,那是相当牛逼的一个存在。
而且原本来说,国内的集成电路其实起步并不晚,与普通人直觉反应相悖的是,我们的第一块集成电路,诞生于1965年,实用化的半自动接近式光刻机,诞生于1977年,这是一台分辨率可达2.5~5微米的光刻机,而仿制成功8080CPU,是在1979年,比汉斯猫还早一年。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