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讲好中国故事不一定要讲中国故事(2 / 2)
说着名美食家苏东坡苏轼先生,就出了吃生鱼片可能导致肠胃疾病的警告”
。
苏轼:“我?为什么只提我美食家的事,后世对我的记载记歪了?”
张怀民:“怎么可能啊,你多想来了,肯定是你写的有关吃的诗词太出名了,跟你开玩笑的吧”
。
苏轼闻言点了点头。
而另一边,陈勇:“网上说,在唐朝,可以用来制作成生鱼片的材料有鲈鱼、鳊鱼、鲫鱼等。
尽管这些鱼类在唐朝都可作为生鱼片的材料,但唐人认为鲸鱼才是上好的生鱼片材料”
。
“啊,鲸鱼脍,我们这?”
听到陈勇的话,唐朝人有些不太相信。
“应该是误以为吧,我曾看过韩愈大家写的诗句,曾写到过‘与子共饱鲸鱼脍’,想来是这些让后人有这些想法的”
。
“应该是这样吧,不打紧,但这生鱼片后世觉得不卫生不吃了,到小日子那就成他们的了,成日料了?”
“还有那所谓的寿司?不就是鱼脍配米饭吗,还整个莫名其妙得词”
。
唐朝人在吃生鱼片时还会搭配米饭。
例如,柳宗元的诗句“炊稻视爨鼎,脍鲜闻操刀”
以及许浑的诗句“早炊香稻待鲈鲙”
都描述了吃生鱼片时搭配米饭的情景。
人们本就对小日子没有任何好感,甚至厌恶的很,得知这群小日子把他们平日吃的东西取个日本名字后就称为日料的行为,更是嫌弃无比。
但令唐朝人没想到的是,看个乐子视频把一大美食看没了,有很多人害怕,但也不缺执拗之人。
“这以后我们还吃生鱼片吗?”
“吃,怕啥,之前都吃那么多了,差这一次两次,多蘸调料不就行了”
。
“”
视频到最后,看到老外对着对着日本人说你们的日料不正宗,陈勇就有点绷不住了,笑着说道:“主要是日料的技术含量太低了,没有什么核心技术,很容易就被技术要求更高的中餐厨师逆向出来,然后再根据本地口味进行改进,进行本土化,这样一来一去日本的日料直接就没了竞争力。
但是日本人想逆向中餐就很难了,低端菜好整,但是一高端起来工序就会非常的复杂,这不是只能靠食材质量硬撑场面的日料厨师能复刻的”
。
“我之前班上有个同学就特别喜欢吃,比如说就一碗米饭,然后好像用鲣鱼还是什么鱼的鱼干用刨子刨成片洒在米饭上,然后放两片海苔,买大几十。
这种东西技术技术不行,食材食材没区别,价格价格比不过,一对比这哪来的活路啊”
。
天幕下,各朝各代里那些大厨听到这话自然是无比赞同的,“高端的宴席菜肴,我们自己烹饪起来都费劲,有食谱都不一定能完成那些工序,更不要说那些老外了”
。
陈勇:“以前看过一个段子,一个小日子在法国出差,有天想吃日料了,接连去了几家味道都不行,结果突然有一家味道特别好,于是想见见老板,问他怎么做的这么正宗结果出来的是个浙江人。
他很诧异,浙江人很淡定,他就问老板是不是去日本学过老板告诉他他这个就是不正宗但是好吃啊!”
“哈哈,确实啊,美食好吃才是第一要义嘛,正宗不就是为了确保好吃才维护正宗的吗,都不好吃了还讲究正宗那就叫缺心眼了”
。
“是极是极,味道才是最重要的嘛”
。
“难怪说生鱼片那些比小日子的还正宗,本就是咱这的嘛,他区区一介小鬼子懂个鸡毛的日料?换我大浙江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