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o9章 血战湘江--渡江 五(2 / 3)

加入书签

些故事,觉得这就是自己应该也是这样的:“这位勇士,践行了他那流尽最后一滴血的铮铮誓言啊,死,又有何怕”

【在电影里还有处隐喻,林家老四之前一直跟随三十四师,他是为数不多突围成功,并追上大部队的人。

虽然自己的三个哥哥和父亲都已牺牲,但是他依然初心不改,选择参军入伍。

人们听着这些故事,如果是以前,他们会惊讶为什么都这样了还去参军,他可是林家最后的香火了,可在看了这么多之后,以及那惨无人道的军阀,他们也明白了前面林师傅讲的话。

“如果不想到棺材里,就让他去抬棺材吧,多么有智慧,多么通透的一句话啊”

“他参军,那不忘的初心表明这支队伍军的魂,还在”

【过湘江的战役从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在过江之后,博古亲眼目睹、亲耳听闻了战场激战的血腥厮杀,队伍里指战员、战士成片成片地倒在敌人的机枪、炮弹迸出的火光下。

湘江中满是漂浮的文件、钞票、各色衣物,还有不计其数牺牲的战士尸体,他们的鲜血几乎都汇到了湘江中间,而岸上随处都是乱扔的机器、担子。

还有伤残的战士、疲乏的骡马。

“三年不食湘江鱼,十年不饮湘江水”

,百姓们看着电影出现的弹幕,无语凝噎。

“出时8万多人,过了江就剩3万,那6个小时的缺口,就要几万人来填啊”

,李世民和李靖在那气的锤桌子,那些可都是精锐啊。

“这一仗,怕是把立足之本都打没了,才不得不选择万里转战”

【他的心一阵紧似一阵,陷入了巨大的悲痛和深深的自责中。

这里面既有对战事失利、丧师辱命的自谴,对寄予厚望、崇敬有加的李德的失望,也有对前路渺茫、不知所以的担忧。

忽然,他掏出腰间的手枪,朝自己瞎比划。

这一幕恰被一军团的聂政委看到。

【他赶忙制止博古说:“你冷静一点,别开玩笑,防止走火,这不是闹着玩的!

越在困难的时候,作为领导人越要冷静,要敢于负责。”

【博古听了,顿时清醒过来,知道自己失态了。

博古从血的教训中醒悟了许多。

他开始平心静气地听取并接纳别人的意见,而不再像以前那样以李德意见为裁决军事问题的最高、最后标准。

【在过江后的一段时间内,博古开始频频接受先生的意见。

对李德的支持也就一落千丈,例如于1934年12月18日在贵州黎平县城召开会议。

李德当时正高烧,未能与会。

众人也事先征求过他的意见,李德主张北上,可他在看过会议记录的译文后大雷霆,用英语和胡公大吵起来,胡气得拍了桌子。

博古听说这件事后对胡说:“不要理他(即李德)。”

天幕下,人们听着这些电影外的历史故事,也是看明白了为什么在电影中,为什么他突然与李德持相反态度,在会议上举手投票时选择赞同。

【此次会议,没有选择李德北上的主张,而是听取了先生的意见,选择西进,攻占遵义。

天幕下,众人看到这,此前的阴霾终于一扫而尽,接下来的事他们也多多少少知道一些。

明朝,永乐年间,朱棣换了个坐姿:“接下来,就是四渡赤水了”

“儿臣记得有一幕,大炮轮子卡在桥缝,他立刻就下令”

,朱高煦学着口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