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什么时代也得蹭流量(3 / 5)
这两件事儿实际上是一体两面的。
装逼嘛,不寒碜。
钟山此时正在创作的剧本叫作《夕照街》,是以夕照寺之名为灵感虚拟的一条燕京胡同。
京城大胡同三千,小胡同多如牛毛,胡同的故事几乎就是接地气的最直接表现。
而钟山这部《夕照街》则是取材于前世看过的同名老电影。
剧情讲述的是夕照街几个大杂院里待业青年们在街坊老郑的带领下,搞起大联社,卖起老豆腐,自力更生的故事。
这部电影说实话艺术价值并不特别高,后来被人广泛回忆,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电影主演迟至强后来的传奇人生,另一方面则是被认定为陈小二“二子宇宙”的序幕作品——里面甚至还有二子吃面条的戏份呢。
这中间除了最关注的待业青年问题,还穿插了街巷拆迁改造、港商投资、出国热潮、恢复名誉等一系列时下最热点的话题,可以说是符合时代风物的作品。
而钟山也是看中了这一点,才打算把它改编成话剧。
没办法,什么时代也得蹭流量啊!
原本这部电影是讲述了三个大杂院里十几户人家的故事,情节散漫,核心人物也很淡薄,这种情况在话剧上就显得戏剧冲突不够。
于是钟山把核心故事内容提炼出来,改成了一个时长一个半小时左右的三幕话剧,
按话剧的体量来说,这个时长勉强能够上大型话剧的边。
电影和话剧在表现形式上区别是巨大的。
只要能够为剧情服务,电影可以随意更换场景,设计桥段,但是话剧的舞台就只有这么大一块,场景也极其有限,所有的矛盾冲突就都要集中爆发。
对于一部原本是电影结构的《夕照街》,钟山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改。
所以创作的速度明显比当初写《法源寺》慢了不少。
下午五点,通常的下班时间,钟山拢了拢稿子放进包里,推门离开办公室。
下到二楼的时候,一个熟悉的身影在楼道里抽烟,凑近一看正是林钊华,钟山凑过去招呼。
“怎么在这儿抽烟?”
林钊华眼看是他,掐了烟卷,抱怨道,“《丹心谱》今天重演啊,我是导演,跑的了谁也跑不了我呀!”
这态度让钟山有些奇怪,明明是自己导演的作品,怎么一副嫌弃样子?
不过下班时间,聊工作就有点过分了,他摆摆手丢下一句“明儿见”,就溜下了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