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神秘的调令(2 / 4)
一声开了。
屋里堆满了退役装备登记册。他打开应急灯,蹲在地上一本本翻。
“试点项目名录……改革实验单位……”他低声念着封面标题,一本本抽出来。
半小时后,终于找到一份编号为“JG-2019-07”的内部通报。其中一页写着:“‘熔炉计划’因人员伤亡风险过高,于2020年暂停实施。原设基地位于西南边境山区,代号‘赤岩’。”
他继续往后翻。
在附录的通讯记录摘要里,发现一条异常信息:近三个月内,有五次从总参加密频道向“赤岩节点”发送数据包的记录,接收方认证代码为“W.L.-01”。
W.L.——汪老。
计划真的重启了。
他合上文件,吹掉灯罩上的灰尘,关灯出门。
回到仓库时,已是凌晨两点。
他拧亮台灯,铺开军用地图。红笔圈出坐标位置——中缅边境交界处,原始林带深处,没有民用道路,最近的补给点在八十公里外的边防哨所。
这种地方建基地,只可能干一件事:打黑仗。
他盯着地图看了十分钟,起身走向货架,开始整理装备。
先取下墙上挂着的作战背心。布料已经发硬,血迹洗不掉。他没扔,叠好放进背包夹层。
接着拆解QBZ-95。卸下弹匣,检查膛线,擦净复进簧。装七发实弹,扣上保险,放回枪套。
又从废件堆里挑出一支完好的QBZ-191击发机构,绑在背包外侧的固定带上。这枪新,反应快,适合丛林突袭。
翻找通信器材时,摸到一台CRF-450B电台。外壳裂了缝,但他记得结构图。拆开后盖,刮掉主板氧化层,换上备用电池。开机测试,信号灯闪了两下,通了。
他调到默认频段,静听十秒。无声。
正常。这种频率不会对外广播。
他把电台塞进防水袋,扎进背包底部。
急救包也换了新的:纱布、止血粉、肾上腺素针剂,全部按标准配比装好。
食物只带压缩干粮和净水片。水壶灌满,挂在腰侧。
拉紧背包拉链,重量刚好。他背上试了试,肩膀受力均匀。
桌面上只剩那张调令。
他再次翻到背面,看着那行铅笔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