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惊天变故(2 / 4)

加入书签

数量众多,立下赫赫功绩的彻侯们。

镇守四方,封国辽阔广袤的诸侯王。

皇帝名义上的权力最大,可他需要手底下有人替自己做事,不然成为了光杆司令后,名义上的权力是无法转化为实权的。

何况他身居长安,难以体察到天下每一处的民情,更是容易被底下的人欺瞒。

由功臣组成的彻侯群体,他们在四方监视诸侯的动向,他们在中央制衡着皇帝的行为。

在大汉前十年里,他们可谓这天下最强的势力。

只是随着地方彻侯与中央彻侯的逐渐分裂,甚至赵地和齐地的彻侯亦不会互相合作,他们的强势便一去不返。

至于诸侯王,这些人并不起眼,几乎没有参与过朝堂上重要的决议,让大部分朝臣都会下意识地忽略他们的存在。

一尊尊庞然大物,却隐藏在人们的记忆深处,不用心挖掘,他们就如同地底的古墓般,埋在那儿,悄无声息。

难道这不是件恐怖的事情吗

在连郡并县的诸侯国内,那些诸侯王就是当地的“皇帝”,拥有着完善的官制、收税权、盐铁经营权……

刘邦怎么可能不产生忧虑呢

哪怕十位彻侯谋反,只要这十位彻侯不是由陈洛、韩信等万户侯组成,那带来的危害远比一名诸侯王谋反小。

大汉立国之初,没有什么底蕴的魏国造反,韩信都耗费了一两个月方才平定,士卒损失数千,吕泽因为那场战争重伤,次年冬日离世。

经过十年,那些诸侯王的实力积累到了哪一步,除了他们自己外,谁都不清楚。

那么“白马之盟”上的约定,就很好理解了。

如今大汉三大势力,刘邦肯定不会愿意削弱皇帝的权力,而彻侯内部自己产生分化,对皇权的威胁渐渐降低。

故而盘踞地方的诸侯王,哪怕悄无声息地蜷缩成一团,也免不了让刘邦对他们投去关注的目光。

陈洛揉了揉下巴。

自己捋顺一遍,就可以从中看出刘邦的态度了。

直接削弱诸侯王的权力,他害怕会引起反弹。

刘邦没有精力去处理一起诸侯王的叛乱事件,也不想在自己人生的最后留下这么一处污点。

诸侯王问题,他可以选择让继位的刘盈处理。

只是刘邦觉得自己的儿子一来没有那个魄力,二来没有那个能力。

那些诸侯王全部是他的长辈,平日有些胆怯的刘盈敢向他们动刀子吗

答案不言而喻。

因此他选择用较为温和的手段,来处理诸侯王尾大不掉的问题,约定“非刘氏不王”,那么天下将只剩三位异姓诸侯王,对比起日益增多刘氏诸侯王来说,威胁等于是被削弱。

大汉三大势力中最后的“诸侯王”,便也渐渐归于刘氏掌控。

想清楚这一切后,陈洛将酒杯摆放在案牍的右上角,随即便有侍从恭敬地手持酒壶前来,替他满上。

“真是好酒,不是吗”陈洛饮下,稍稍侧过头去,像是自语,又像是在冲着边上的项羽说话。

刘邦的安排可谓周全,但是它真能起到该有的作用吗

靠着“刘氏诸侯王”以掌控“诸侯王”这个群体,可“刘氏诸侯王”真会比“异姓诸侯王”忠诚多少吗

上首位置传来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

“诸位举杯,为齐聚一堂而贺,为大汉而贺!”刘邦端着酒爵,高高举起,眼中写满喜悦。

众人纷纷停下自己手中原本的事情,举起了杯子。

不得不说,少了那马血的腥味,宫中的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