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谁为新皇(1 / 4)

加入书签

第305章 谁为新皇

大汉二十五年,二月初二。

长安宫城大殿之中。

太常叔孙通须发已白,但目光炯炯有神。

看着神情肃穆的群臣,他深吸一口气,接着中气十足宣布道:“大行皇帝虚心纳谏,善待臣子,有功必赏,亦心怀百姓,善政为民。

根据谥法解,柔质慈民曰惠,俭以厚下曰惠,宽裕不苛曰惠,兴利裕民曰惠。

故而先帝谥号可为惠,即汉惠帝。

诸位可有异议?”

这种早就商议完毕,只是来走个过场的事情,自然无人提出反对。

不过该如何定下刘盈的身后名,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

在其驾崩后的次日,那些重臣连续争论了三、四个时辰,无数方案提出后又被推倒,最终才形成当前版本。

他们所解决了两个问题。

其一是要不要给先帝庙号。

毕竟他不适合“世宗”“中宗”等庙号,与唯一符合的“太宗”,又存在不小差距。

虽说刘盈生前对臣子不错,但在这个尚且要脸的时代,大家没有选择标新立异,硬上一个庙号给他。

而第二个问题,就是该个先帝上什么谥号。

刘盈在位期间,没有发动过大规模的战争,于是“武”“庄”“桓”这类偏向于赞颂开疆扩土之功的谥号就不适合他。

可在文治上,他有所建树,但是不多。

那么“文”“成”“康”这样顶级和次顶级的谥号,想要安给刘盈,似乎同样有些不合适。

剩下谥号中,“仁”与“惠”的呼声较高。

慈民爱物曰仁,贵贤亲亲曰仁。

柔质慈民曰惠,宽裕不苛曰惠。

最终,考虑到刘盈亲政的时间太短,再加上他本身的性格偏向柔弱,众人选用“惠”来作为谥号,更为合适。

不过谥号终究是因人而贵,而非人因谥号而显赫。

要不然的话,某位圣祖真就穷神知化、通达先知、睿智天纵、裁成天地?

何况在刘盈之前用“惠”作为谥号的那位国君,乃是赵惠文王,他手底下有着廉颇、蔺相如、赵奢,赵国在其统治的二十余年里,能和秦国相持而不落下风。

随着谥号定下,证明刘盈的时代彻底落幕。

默默坐下的叔孙通,缓缓扫视着周围神色各异的众人,选择独善其身。

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接下要商议的那些事情,他就不想插话的了。

我现在就是个当吉祥物的糟老头子,平时就教教学生,在典礼上宣读一下旨意,可不想被迫站队。

你们权力斗争的事情,别来沾边!

于是叔孙通露出一副毫不关心外界的模样,脑袋低垂,眼睛微微合上,佝偻着背,若是耳朵能够自主闭上的话,没谁怀疑他不会那样做。

事实证明姜还是老的辣。

在叔孙通坐下后不到一刻钟,朝堂上便开始了争论。

刘盈驾崩了,皇位上空无一人,但大汉的车轮仍旧滚滚向前,该由谁来执鞭?

如今与大汉十五年可谓天差地别。

当时大汉有非常明确继承人,而且刘邦在驾崩前做好了种种安排,确保权力平稳过渡。

可确保当时安稳的条件,现在一个都没有。

别说太子,刘盈连嫡子都没有,而且在去世前的半年内,上朝次数屈指可数,没有做出相关的安排。

面对几乎没有限制条件的继承人之位,众人蠢蠢欲动。

像叔孙通这样超然于外的官员很少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