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章 遣还(4 / 5)

加入书签

;  天子愤怒之下发出的诏命很快传到了尚书台。

    此时没有尚书令,左仆射就是尚书系统的最高官员,刘暾正在上直,看到之后,微微有些皱眉。

    于是他问道:“天子不是去芒山登高了吗,怎么又关心起居民、流民之争了?”

    递交旨意过来的令史轻声答道:“大驾北行,出大夏门后遇流民冲撞,龙颜大怒,下令遣还流民,诸州有司着即办理,不得有误。”

    刘暾沉吟了一会。

    新蔡王司马确、荆州都督山简、刺史王澄曾先后上疏,痛陈流民之害,请求诏遣乡里。

    刘暾有些犹豫。

    庾珉则不是很赞同,认为流民们不愿回乡,且靡费甚多,没有必要。

    王衍则极力反对,认为会生出事端。听闻他还写信痛骂了王澄一顿,令其改弦更张,反对遣还流民,并拨出钱粮安置,勿令流民生乱。

    刘暾理解王衍的想法。

    夷甫不想看到任何一个地方生乱,盖因一乱就会靡费钱粮,收不到赋税,让他很难办。

    想到此处,他笑了笑,王夷甫被钱粮之事折磨到现在,不知道会折寿几何。

    不过,也正因为他能弄来钱粮,在朝中的地位十分超然,任谁都要给几分面子。

    凡事有利有弊啊。

    “匈奴已退,这点小事就没必要硬顶天子了。”刘暾轻笑一声,道:“交给中书吧,请其起草诏书。”

    天子口头或由身边近臣起草的诏书,并非正式旨意,需得有中书省正式起诏,走一圈流程后,方能正式生效。

    以上是正常情况,非正常情况就不一定了。

    比如先帝“远征”邺城之时,大军溃败,他只能口头传谕或由跟在身边的随便哪个大臣草拟诏书发出去——有时候甚至连写诏书的纸或绢帛都没有。

    事实上,此时这条规矩并没有那么严格。

    真正严格遵守流程要到隋唐时期了,尚书、中书、门下各司其职,对政事堂宰相们负责。

    中书起草诏书,门下审核批驳,尚书省下辖的六部具体执行,御史负责监察。

    如果天子的旨意没有在三省走流程,那就是挑战宰相的权威,属于严重违规,理论上宰相可以直接顶回去,而且制度允许、支持他这么做——简而言之,六部是对宰相负责,而不是明清时对皇帝负责。

    当然,在实际操作中,君权与相权的博弈十分复杂,有时候君权压倒相权,有时候相权压倒君权,完全看当时的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