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门路(3 / 5)

加入书签

个官,一个是加官驸马都尉,一个是文学掌故,

    和荆博的中牟县经学博士差不多,太常寺文学掌故也比较清闲。

    前者主要教学,后者为太常寺主要官员提供文学、仪礼方面的咨询,两人都有大把时间学习,

    而且皆在职满两年,今年终于试通三经。

    邵瑾又看向邵勋。

    邵勋这回却没让苗协去东宫,只道:「昌岭可去门下省。通事舍人尚阙一员,今可任此职。」

    「臣谢陛下恩典。」苗协拜道,

    荆博愣了愣,亦拜道:「臣谢陛下恩典。」

    今年太学试通三经的还有两人,邵勋一一授予官职,一为从七品左尚署丞,一为从七品将作监主簿。

    十六个试通两经的人,经过两年在职学习,竟只有四人试通三经,通过率有点低。

    事实上这还是放水了的,四人帖经、墨义都只各对了六题,已然最低标准。

    由此可见,这年头读儒家圣贤书的人固有,但多为泛泛而读,即便开平六年、贞明元年已经连续两次试经授官了,还是没有形成风气。

    这种事大概只能持之以恒,靠量变完成质变了。

    此四人之外,太学还有十名第一次试通两经者,国子学有三名首次试通两经者一一国子学一名试通三经的都没有一一这些人照例授予县经学博士之职,教书去也。

    授完官后,剩下的就是走手续了,邵勋让众人尽数退下,只留下了几个儿子。

    他转身看着众人,道:「为父开平二年(328)定下太学、国子学之制,迄今六年矣。六年间成才者就这么些了。或许还可更多一些,然朝臣群起反对,何也?」

    众人都默不作声,似乎在等待谁。

    太子邵瑾当仁不让道:「阿爷苦心孤诣设立此制,自然是为了收拢大权。」

    邵勋示意他继续说,

    「诸条选官之道,握予朝廷之手者寥寥。国子学、太学试经选官,脱胎于曹魏旧制,然曹魏并未能长久施行下去,阿爷六年间选官两次,得七至九品官员数十员,已是不易。」邵瑾说道:「若每两年能选用官员上百,持之以恒,必有大变。」

    如今的选官,每年察孝廉、举茂才一一原秀才,因避邵父讳而改名一一不到三百员。

    门荫入仕稍多一些,大概四百多。

    此外便是各种高官征辟,数量最多,超过五百。

    另有一些杂七杂八的,如皇帝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