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汉江渡口的风波(2 / 3)
,来往的御史言官,皆是步履匆匆,面色凝重。空气中瀰漫著浓重的墨汁与陈年卷宗混合的特殊气味。
魏大人先打开了第一封。
奏摺出自一名以刚正不阿著称的年轻监察御史,赵申。
他字跡工整,条理清晰,將荆州安康县县丞冯敛纵容表弟黄世仁霸占汉江渡口、私设关卡、强征数倍渡资的罪行,以及新科状元陈锋途经此地、以《大乾律》为据、兵不血刃揭露罪行、並將证据整理上报的经过,详实记录。奏摺中,对陈锋“不畏强权、以法为剑、为民除害”的行为大加讚赏,称其“有古君子之风,乃朝廷栋樑”。
魏大人看完,面无表情,又打开了第二封。
这一封,则来自御史台中一位与江南世家大族关係密切的老成御史,王箴。
王箴的奏摺,可谓是“春秋笔法”的典范。
他的奏摺措辞严谨,看似公允,实则暗藏玄机。他承认冯敛“治下不严,驭亲无方,有失察之过”,但笔锋一转,却將矛头指向了陈锋。
称其“尚未赴任,未得官印,便调动私人护卫,威逼地方,实乃越权行事,操切过激”,有“滋扰地方、藐视法度”之嫌。奏摺最后,他请求皇帝对陈锋进行“申飭”,以儆效尤,维护朝廷法度尊严。
两份奏摺,两种截然不同的立场。
魏大人召集了几位核心御史,就此事进行內部討论。
这立刻演变成了一场小型的朝堂辩论,也是寒门新锐与世家旧党之间的一次派系斗爭缩影。
以赵申为首的年轻御史,大多出身寒门,力挺陈锋,认为其行为是“经权之变”,是“为民除害”的义举,不应拘泥於细枝末节。
“赵御史所言甚是!陈锋身为朝廷命官,路见不平,挺身而出,以律法匡扶正义,何错之有难道要眼睁睁看著地方蠹虫鱼肉百姓,而袖手旁观吗”一位同样出身寒门的年轻御史慷慨陈词,力挺赵申。
而以王箴为首的老御史,则死死揪住“程序正义”不放,认为陈锋破坏了官场规矩,其行为的潜在危害,比冯敛的贪腐更大。这背后,实际上是他们这些世家大族,对陈锋这位“新税法”提出者的深深敌视与藉机打压。
“哼!路见不平挺身而出我看是少年气盛,不知天高地厚!”王箴冷哼一声,捻著鬍鬚,“他陈锋是永安县令,不是安康县令!他有何权力过问安康县的事务他调动的是谁的护卫是武安侯府的私兵!这分明是僭越!是破坏规矩!长此以往,地方官员皆可效仿,以『为民请命』为名,行干涉他县、结党营私之实!此风断不可长!”
他环视眾人,语气森然:“冯敛有罪,当惩。但陈锋越权滋事,其行可诛!其心可诛!若不加以申飭,朝廷法度將荡然无存!”
“王大人此言差矣!陈锋虽未到任,但仍是朝廷命官!眼见不平,仗义执言,何错之有难道非要等到他拿到永安县令的大印,才能管这天下不平事那还要我们这些御史何用”寒门派御史据理力爭。
“强词夺理!规矩就是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若人人皆如陈锋这般『仗义执言』,朝廷法度何在官场秩序何在”
双方唇枪舌剑,爭执不下,谁也说服不了谁。
左都御史魏大人端坐上首,眉头紧锁。
“此事,已非我御史台能决断。”他看著两派人,缓缓说道,“將两封奏摺,连同我等的会议纪要,一併封存,呈送紫宸殿,交由陛下圣裁。”
他心中清楚,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弹劾案,而是新皇登基后,与盘根错节的旧势力的又一次无声角力。陈锋,只是这盘大棋上,一颗被推到风口浪尖的棋子。
御书房。
午后的阳光透过巨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