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李世民:还是得多读书(1 / 2)

加入书签

年轻人不再独白,天幕继续播放。

【为什么当今社会频繁出现大学生毕业即失业这种现象呢】

【这有很多方面原因,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经济不景气。】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华夏工业化开启,国家急需大量实用型专业人才。】

【为了满足这一社会需求,各大学校纷纷开设中专等专业课程,以缩短教育周期,加速人才培养进程,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中专,並不是如今的职校。】

【在当时,中专的含金量十分高,且录取比例非常低,不到10%。】

【当时社会对学歷的重视程度较低,更注重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许多人都选择考取中专,如果考不上中专,才会考虑去读高中。】

【一旦有学生考上中专,就可以迁户口,毕业后包分配工作,而且往往是比较好的单位。】

......

各朝读书人不禁有些羡慕。

一成的录取比例,在他们看来,真的不算什么。

这能有他们科举的比例低

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可谓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而且,他们即便是通过科举入仕,大部分也不会进入好的部门,只能在地方上任。

而在华夏后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那时候的人们並不认为中专学歷比大学学歷低多少。

中专生毕业之后,相当於直接就是当官了。

所以,在各朝的读书人看来,华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专生的待遇,无疑令人心生艷羡。

......

【当时的大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单位后,可能还需要一两个月才能適应岗位。】

【相比之下,中专生由於在学校里已经接受了实用的技术培训,掌握了大量的实用技能。】

【所以,他们不论是分配到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都能够更快速地融入工作。】

【在八九十年代的华夏,高精尖行业尚处於萌芽阶段,尚未成为主流。】

【如果普通大学生不从事研究工作,相当於浪费人才。】

.......

永乐年间。

朱棣心中思绪万千。

在那个年代,中专生、大学生,学习的方向不一样,各有各的优势。

大学生,也不至於说是浪费人才,总会有用武之地。

毕竟是金子,总会发光。

只是说,在那个时代,更需要有著实用技能的中专生一些。

此时,他反覆咀嚼著这几句话。

“缩短教育周期,加速人才培养进程,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自从天幕曝光各朝对儒家思想的改造,还有得知后人对八股文的看法总包含著一种鄙夷的情绪之后。

他再看著大明的科举时,总是觉得有些不是滋味。

此时,他看到后世中专的培养制度,驀然眼前一亮。

是啊!

大明不止需要满腹经纶、饱读诗书之人,更是需要能够推动国家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型人才。

如今,大明已经有些许可以发展工业化的苗头,各行各业对技艺精湛、能工巧匠的需求日益迫切。

还有专业的农事人才,火药製造的人才等等等等。

想到这里,朱棣禁心生壮志。

大明为何不能借鑑华夏后世的中专制度呢

一个国家,不仅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具备强大的技术实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