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诡异的捷报(2 / 3)
一些尚未烧毁的粮食装进马背上的皮袋。
他们不知道,此刻的大魏先锋军早已覆灭。
若是知晓,恐怕兖州后卫军难逃灭顶之灾。
————
“陛下,此乃英国公之军报。”
侍中太监王振弓腰佝背,双手恭敬呈上漆封之军报。
曹祯接过奏折,火漆之上英国公府的徽记清晰可辨。
臣张维谨奏:
东虏多耳衮部妄图渡过黄河,为我军所阻。
虏骑作困兽之斗,猝然起反扑。
先锋军折损极为惨重,先锋大将楚昭南等六人作战不利,臣已依军法处置。
幸得安平侯率重甲之士死守左翼,威远伯带伤督战右阵。
靖海侯、武威伯各领家兵冲锋陷阵,长乐侯亲执大旗冲入敌阵。
成国公之子李承禄、信国公长孙汤显荣、武定侯孙郭允孝皆为国捐躯。
臣每夜必定巡营查哨,朝夕不敢有丝毫懈怠。
现虏势已受挫,应当乘胜追击。
唯军中折损颇为严重,弓矢粮秣亟待补充。
恳请陛下调援军,臣必当竭尽全力,收复故土,以慰藉列祖列宗在天之灵。
臣张维顿。
曹祯年轻的脸上先是浮现出欣喜之色,继而眉头微微蹙起,最后又舒缓开来。
“好!
英国公果然不负朕之所望!”
曹祯兴奋地在御书房内踱步,鎏金的地砖映出他晃动的身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反复诵读着战报中那几个名字:安平侯、威远伯、靖海侯、武威伯、长乐侯……这些与国同休戚的勋贵们,果然比那些地方军头可靠得多。
(决策者做出让后世看来甚为愚蠢的决策之时,并非其愚蠢,而是所获信息经过了加工)
“成国公之子李承禄、信国公长孙汤显荣、武定侯孙郭允孝……”
曹祯的声音忽然低沉下来,手指轻轻抚过那几个被朱笔圈出的名字,“皆战死沙场了啊……”
王振察言观色,立刻接话道:“他们皆是忠烈之后,陛下。”
“忠义!
当得起‘忠义’二字!”
曹祯猛地转身,眼中闪烁着异样的光彩,“传朕旨意,追封战死的勋贵将领为忠义伯,赐谥‘忠烈’,对其家眷予以优厚抚恤。”
他的目光又扫到“楚昭南等人作战不利,已经被臣给处理了”
这一行,嘴角微微抽搐。
英国公行事依旧如此雷厉风行……不过也好,总比那些阳奉阴违的地方军头要强。
“陛下,英国公还请求增派援军……”
王振小声提醒道。
曹祯的笑容僵在脸上。
他走回龙案前,重新审视战报末尾那段话语。
增兵?
禁军已调出去将近二十万,江南兵也调走了二十万,金陵仅剩下十万禁军拱卫京师……
“这……”
曹祯揉了揉太阳穴,“让内阁去商议吧。”
曹祯突然觉得兴致全无,随手将奏折丢给王振,“朕已经批示了追封之事,至于增兵……让左相他们拿出个章程来。”
王振接过奏折,瞥见皇帝在“楚昭南等人”
旁边朱批的“胜败乃兵家常事,不必过分苛责。”
几个字,字迹略显稚嫩,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曹祯坐回龙椅,忆起老师当年力荐余廷益那个文人参与军改的情形——结果如何?
济南府都已丢失!
若是当年父皇北伐早任用勋贵领兵,何至于让北方冒出如此多军头?
“王振,你说……”
曹祯的声音忽然变得阴冷,“若是先帝当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