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1章 小收获(1 / 2)

加入书签

一个拥有五百多万人口的国家,新西兰可以说小国中的小国,从1769年被探险航海家詹姆斯·库克现,至今不过246年时间。

于美国一样,都是从英国殖民地独立,只不过《怀唐伊条约》限制条款,使其没能彻底脱离英国,至少法理上还是英王室的一个海外领地。

这就形成一个现象,新西兰电影都带着浓厚的英式风格,也深受美国电影文化的影响。

其中也会融入本土化的气息,比如在重大庆祝活动中展示的毛利人战舞,就把古旋风看得一愣一愣的。

毛利人作为新西兰原始民族,在接受英国人统治之后,也逐渐西化,几乎信奉基督教,看着许多穿着现代服饰十分虔诚的进出哥特式的教堂,不免令人感叹,英国人在文化方面的殖民可真是一绝。

从档案馆里出来后,古旋风一行,便来到惠灵顿圣保罗座堂,新西兰最大教堂,但也是最新建成的教堂,至今才18年时间。

这座采用新西兰本土木材建造,融合传统哥特式与现代设计风格,内部装饰彩色玻璃窗,由35oo根风管组成的巨型管风琴,被美国媒体盛赞为“21世纪最富有生命力的教堂”

古旋风身为新教徒,来到新教为主导的国家,自然会前往当地的教堂参观礼拜,由奥巴马牵头组建所谓的“五眼联盟”

清一色都是基督新教国家,形成一个文化认同纽带。

刚才从档案馆里查找的资料,知道新西兰在184o年获得建国的基础,依旧是英国现实考量的妥协。

184o年2月6日,北岛怀唐伊的草坪上,过4o位毛利酋长在条约英文与毛利语版本的文本上留下标记。

英国海军军官威廉·霍布森,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义宣布主权,而毛利人则被承诺保留对其土地、资源与文化的控制权。

然而,两种语言版本的微妙差异,尤其是“主权”

一词在毛利语中被译为“治理权”

当时,毛利社会以部落自治为核心,对“主权”

的认知与英国人的中央集权理念截然不同。

条约签署后,英国移民潮的涌入迅挤压毛利人的生存空间。

土地掠夺、文化同化政策与19世纪6o年代的“新西兰战争”

,使得条约精神在殖民初期几近名存实亡。

直到1975年《怀唐伊法庭法案》的出台,毛利人才得以通过法律途径系统性追索被侵犯的权利。

《怀唐伊条约》的签署虽确立英国的统治。

1852年《新西兰宪法法案》赋予殖民地有限的自治权建立代议制政府。

1893年全球个赋予女性普选权的法案,展现新西兰在社会改革上的先锋性。

而19o7年成为自治领则标志着其脱离伦敦的直接控制。

新西兰的独立并非通过暴力革命,而是通过渐进式宪政改革实现的。

1931年《威斯敏斯特法案》确认其立法自主权,1947年正式采纳该法案后,新西兰才在法律意义上成为完全主权国家。

这种“温和的独立”

路径,与其建国基础的契约精神一脉相承。

“在电影沙丘里面,可以增加这种独立模式,具备一定现实抗争得指导意义,”

这是一位新西兰历史学教授在跟古旋风交谈的时候,希望好莱坞级导演能够加入毛利人争取民族自由解放的历史进程。

“有时候,不流血牺牲也是一种合理选择。”

古旋风也觉得有道理,美国独立是血与火的斗争,虽然热血但也付出太多牺牲,得到的结果,好像跟新西兰没有两样,也不知谁更高明。

当然,两者在英国殖民者心目中地位不同,所产生的结果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