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oo9章 好莱坞电影摇篮(1 / 2)
2o18年8月19日,南加州电影学院将三部电影列入教材课程。
这三部电影是《银翼杀手2o49》、《伯德小姐》以及《逃出绝命镇》。
分别代表科幻、成长叙事与社会惊悚类型的代表作品,其入选既是对电影语言创新的肯定,亦是对当代文化议题的学术回应。
电影评选长期以来被视为行业风向标,但近年来,其学术价值逐渐被高等教育机构重视。
南加州电影学院的课程设置表明,评选结果已不再局限于票房或奖项的短期效应,而是成为电影史与理论研究的核心素材。
以《银翼杀手2o49》为例,尽管该片在商业上未能复制前作的辉煌,但其视觉美学与哲学内核,探讨人类与人工智能的伦理边界,被学术界视为“后人类叙事”
的典范。
电影学院通过将其纳入教材,将行业评选与学术分析紧密结合,推动电影批评从“观后感”
向“理论化解读”
转型。
戛纳、柏林等国际电影节近年来的获奖作品也频繁出现在高校课程中。
例如,2o17年戛纳金棕榈奖得主《方形》因其对当代艺术与道德的讽刺,成为多所大学媒介研究课程的案例。
这种趋势揭示一个共识,全球电影评选正在从“事件性”
转向“文本性”
,其价值不仅在于颁奖瞬间的荣耀,更在于对电影本体的持久讨论。
媒体评论在电影评选中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权威媒体如《视与听》《电影手册》的年度榜单常直接影评选委员会的倾向。
以《伯德小姐》为例,该片在烂番茄新鲜度达到99后,迅从独立电影跃升为奥斯卡热门,最终获得五项提名。
这种“媒体共识”
效应使得评论逐渐成为评选的前置环节,甚至被学者称为“影子评审团。”
另一方面,媒体评论亦在解构传统权威,例如,《逃出绝命镇》虽以恐怖片类型入围奥斯卡,但其对种族问题的尖锐批判引了《纽约客》与《大西洋月刊》的论战,
前者认为其“类型外壳削弱了政治表达”
,后者则称赞其“以娱乐性包裹社会批判。”
这种分歧恰恰体现了评论的多元性,迫使学术界重新审视类型电影的边界。
值得注意的是,社交媒体的崛起进一步放大电影评论的影响力。
信使、推特等平台的用户评分与长文分析,正在打破传统影评人的话语垄断。
南加州电影学院研究机构指出:“当一篇帖子对《银翼杀手2o49》的镜头调度分析获得十万点赞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影评的平民化已不可逆转。”
若说技术美学曾是电影评选的核心标准,那么近年来,文化政治议题的权重显着增加。
南加州电影学院选择《逃出绝命镇》而非更传统的奥斯卡系影片,正反映了这一转向。
该片通过惊悚类型揭露“后种族主义”
时代的暴力,其叙事策略被《电影季刊》定义为“政治惊悚的新范式。”
其对美国底层群体的关注,被视为评选机制对社会责任的回应。
然而,这种转向也引争议,部分学者担忧,过度强调议题性可能削弱艺术本体的评价。
《好莱坞报道》曾批评某些电影节“为政治正确牺牲美学创新。”
对此,南加州电影学院在课程设计中采取了平衡策略,在分析《伯德小姐》的女性叙事时,同步研究其声音设计与跳切剪辑的技术贡献。
电影评选与媒体评论的学术化,最终指向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如何建立评价体系的科学性?
南加州电影学院的做法是引入跨学科视角,在《银翼杀手2o49》的课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