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o章 进展(1 / 2)
三天后,一位身材瘦削,眼神锐利如鹰中年学者抵达实验室,他就是英国剑桥大学的密码学专家莱昂·卡特教授,对古代加密系统有着深厚的研究。
莫里斯向他展示了青铜匣盒的符号扫描图,莱昂凝视着屏幕,眉头逐渐紧锁。
“这些符号确实不寻常,”
莱昂的声音低沉而专注,“它们既不是纯粹的象形文字,也不是表音符号,而更像是一种混合编码。”
“混合编码?”
莫里斯追问。
“是的,”
莱昂调出一组对比图,“你看这里,某些符号的构造方式与玛雅数字系统相似,但排列逻辑却遵循另一种规律,可能是某种双重加密。”
他停顿片刻,突然指向一组重复出现的符号:“这个序列出现了三次,如果假设它是某种‘密钥’的标志,那么我们可以尝试用多语言对照法破解。”
莫里斯眼前一亮:“你的意思是,这些符号可能同时融合了玛雅语和另一种语言的元素?”
“正是如此,”
莱昂点头,“如果这件文物确实与跨文化交流有关,那么它的制造者可能故意采用了混合编码,以确保只有特定群体能解读。”
两人立即展开合作,将符号输入密码分析软件,尝试用玛雅语、古汉语甚至梵文的词汇库进行匹配。
经过数小时的计算,系统终于识别出一组可能的对应关系,部分符号与古代中美洲的“羽蛇神”
崇拜相关,而另一些则隐约指向东方“龙”
的象征。
“羽蛇神与东方龙”
莫里斯喃喃道,“这难道是某种文明交融的隐喻?”
莱昂沉思片刻:“或许更直接,这件物品可能是两种文明共同用于某种仪式或盟约。”
随着密码分析软件的进一步运算,屏幕上逐渐浮现出更多符号的对应关系。
莱昂迅调整参数,将玛雅历法与东方天干地支系统进行交叉比对。
“看这里,”
他指着一段密集的符号序列,“这些符号的排列方式与玛雅长纪历的日期记录高度吻合,但它们的间隔却遵循了东方六十甲子的循环规律。”
莫里斯迅调出相关文献:“玛雅人用长纪历记录重要事件,而古代东亚文明则用干支纪年标记时间。
如果这两套系统被刻意融合,那么这段符号可能指向一个特定的历史时刻。”
莱昂点头:“不仅如此,这些符号的嵌套结构还暗示了某种仪式性的时间节点,可能是两个文明的共同庆典,或是某种跨文化的盟约签署日。”
两人立即着手计算可能的日期范围。
经过多次排除和验证,系统最终锁定了一个时间点:公元683年。
“公元683年”
莫里斯翻阅数据库,“玛雅文明正处于古典时期的鼎盛阶段,而东方正值唐朝初期,他们的女皇刚刚掌权。”
莱昂的目光锐利起来:“如果这件文物确实与两个文明有关联,那么它可能记录了某种跨大陆的交流事件,或许是使节往来,甚至是技术或宗教的传播。”
为了验证这一假设,他们决定从符号中提取更具体的语义信息。
莱昂调整算法,将符号拆解为更小的单元,尝试还原其原始语言结构。
“这些符号的底层逻辑可能并非纯粹的文字,而是某种‘视觉密码’,”
他解释道,“比如,某些线条的弯曲角度可能代表辅音,而交叉点的数量则对应元音。”
莫里斯迅编写了一个新的解析脚本,将符号的几何特征转化为音素组合。
经过数次迭代,系统终于输出了一段可读的短语:“羽翼之蛇与鳞爪之龙,于日与月交汇之时,共立誓约。”
“这是盟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