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七章 六国论(2 / 2)

加入书签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

杨骏将《六国论》的整篇缓缓念出,字句铿锵瞬间让喧闹的殿内陷入死寂。

舞姬的舞步悄然停驻,丝竹声也戛然而止,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有震惊,有疑惑,亦有警惕。

李璟握着龙椅扶手的手骤然收紧,指腹摩挲着冰凉的木纹,语气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凝重:“杨使臣……你这词,莫非是在暗讽我大唐?”

杨骏迎着他的目光,神色坦然,语气却添了几分郑重:“陛下误会了。

杨某并非暗讽,而是想借六国旧事,与陛下论一论‘存亡之道’。

六国破灭,看似因‘赂秦’,实则是因各国心怀异心,不能同心抗敌,才给了强秦可乘之机。

如今天下局势,与当年六国之时颇有相似——若南唐一味固守‘江南一隅’,不愿与大周达成和解,他日若有其他势力崛起,南唐孤立无援,后果不堪设想。”

他话锋一转,目光扫过殿中群臣,语气添了几分恳切:“杨某今日献此词,并非要南唐‘赂’大周,而是希望两国能以‘和’为贵,停止战乱。

大周愿以诚意相待,只要南唐尽献江北之地,百姓便可免受战乱之苦——这才是真正的‘存亡之道’,而非逞一时口舌之快,妄谈‘一战之力’。”

这番话如同一记重锤,狠狠砸在众人心头。

宰臣宋齐丘却脸色一沉,上前一步反驳:“杨将军此言差矣!

大唐并非六国,北周也非强秦。

我大唐有长江天险,有数十万将士,岂能因一篇旧论便屈膝归降?”

杨骏毫不退让道:“宋大人此言,正是‘夜郎自大’的写照。

长江天险并非不可破,数十万将士若没有粮草补给、民心支持,也不过是乌合之众。

杨某在涡口、滁州所见,南唐百姓早已厌倦战乱,渴望太平——若朝廷执意开战,便是违背民心,届时不用大周出兵,南唐内部也会生乱。”

李弘冀听得怒火中烧道:“哼,巧言令色,我大唐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怕是你北周想拿下我大唐,也没有那么大的胃口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