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不知奇策行將出,但言雄心志可酬(2 / 3)
边疆之事的看法。
“马燧,你先来吧。”王忠嗣直接做出决定,“你乃兵家出身,也在军营歷练过了,先说说自己的想法,也算给李君做个参考。”说完,他又对身旁几人道,“马燧名义上是某家亲兵,其实是友人之子,他乃扶风马氏出身,不光会马上衝杀,也读过不少兵法。”
“扶风马氏那是將门虎子!”王少伯面露追忆之色。
马燧倒也不推脱,也知道眼前是个机会,是王忠嗣在提点,於是冲眾人行礼后,就道:“安宗庆的话,是有可取之处的,他说塞外之人嚮往大唐,
这是对的,但不光是嚮往大唐之富庶,更是因我大唐兵多將广,战无不胜,
扫荡了四夷,令他们畏惧,然后才有敬服—
这马燧不愧是將门兵家出身,李易在旁听了一会,就明白了此人言语的核心。
和安宗庆所说的那套大唐富庶、繁华,且有璀璨文思,所以能让人慕而归化,沐浴皇恩,以身在大唐为荣不同,马燧的观点是,那群胡人之所以臣服,是因为被兵家的刀剑打服了,认命了,不敢了,所以才收敛了狼子野心,开始仰视大唐。
因大唐强盛,因此诸夷敬畏,因此大唐的繁华锦绣才为他们所羡慕,为此而来。
““..—-正因如此,要镇服边疆,当强化军镇屯成,无论是军、守捉、
镇、城还是成堡,皆应重视,钱粮不可短缺,除此之外,因边疆局面多变,
胡人多有狡诈之徒,应与前线守卫更多灵活机变之权,才能更好的针对。”
“对於那些不听话、不守制的小部族,当提前发现,防患於未然,挑动他们彼此之间征战、攻伐!而我大唐则居中审调,超然物外,如此一来,诸胡愈弱,大唐愈强!”
“如此,平日以军阵屯成防患,遇到落难小部,则主动聚集出击,扫灭胡部,长此以往,边患自解!”
说著,他又衝著眾人行了一礼。
王少伯、王忠嗣、李阳冰等人或抚须、或沉思,皆不言语。
马燧见状,也不著急,显是意志坚定,所说的都是心中所想。
倒是顏闕疑道:“不教而诛,总归不妥,而且妄动刀兵,不仅有伤天和,又耗费钱粮,若只是为了诛灭部族,动輒兵马钱粮调度,只耗而无收,
不可久也。”
马燧答道:“其族既灭,一族之积累,自然为我所用!”
李阳冰却道:!“既是落单小族,必为草原上的落败者,牲畜牛马,乃至奴隶妇孺都所剩无几,得之何益”
马燧眉头微皱,思索片刻,就道:“草原上诸族变迁,並无城池约束,
用三一上立行品於前除小族杜绝大族,大族若动,控弦几万,衝击边关,人钱之损不知多少,若能防患於小族,便有耗费,也是省钱。”
“有些道理,言军屯处、说居中调,皆是正理,但有些过於侧重於兵马。”王少伯此时开口,“昔年太宗平突厥,以刀兵胜,却迁其族內附,列置州县,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且皆得世袭,则边疆平矣。可见,以太宗皇帝之神勇,亦將兵马武力作为辅佐,怀柔为主,方得安寧。”
王忠嗣这时道:“北疆诸族多有起落,便是汉民出塞,落入草原之中,
灾年来时无所得活,也要落草为寇,骋马南下劫掠,以刀兵能斩杀一时,却不能根除边患。不过,你的思路也是对的,兵者是国家的根基,边疆的军阵屯戌更是国之屏障,当强之,以兵制族,辅之怀柔羈,再令从者攻伐不从者,乃久治之策。”
说完,他对其余几人道:“马燧还未在边疆待过,纸上谈兵,固有遗漏之处,但其策作骨,已见端倪,只待些许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