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片语摇动九边月,玄梵爭落斗辰光(2 / 4)
p> 武临听到这,微微点头,觉得孺子可教。
但没想到李易接下来就话锋一转:“正好我到了个职位,不久后將往北疆,
到时候正好就地考察,至於安禄山之事,咱们也没有必要爭论,因为想要印证,
倒也简单,都不需要他表现出反意,其实他也不会表现出来,只需要等上一段时间,自见分晓。
武临眉头一皱,道:“等什么”
李易就道:“等安禄山不断上奏朝廷,说那契丹与奚人入寇的越发频繁,入寇的人马越来越凶残,掳走的人口越来越多,甚至连军镇驻兵都因此受到骚扰,
开始出现异动—...
“你是说”武临的眉头越皱越紧,“他还会再言出兵之事可些许胡人,
就算让他出兵.“
“他会要求募兵。”李易淡淡说著,“以备胡为由,不断募兵。”
武临一。
李易跟著又道:“除此之外,还有几事可见其心,但需人去查,一者平卢粮仓屯粮几何,二者平卢战马储备多少,三者河北的工匠去向何处,四者平卢军中胡汉兵卒谁多谁少,五者营州至关中的驛报比之前是快是慢,六者安史族群与河北世家联姻如何。”
待李易停下,武临就道:“你说从这些里面,可以看出端倪但说破了天,
亦还是没有实证,只是旁佐推断。”
“能否看出,你心里定然清楚。”李易话至此处,也不再多言,他本来就是灵光一闪,想著这人说不定与朝堂、与宗室,甚至与皇帝都有关联,自己这些话只要能传过去,那目的就达到的。
有的时候,证据或者说侧面佐证存在的意义,就是在人心中理下一根钉子,
一旦有了怀疑,很多事便会產生变化。
而这一番话对话完毕后,武临似也没有了停留的兴致,当即就告辞离开了。
李易看得出来,这人其实还有话没有说,但自己的一番分析与论断,却彻底打乱了对方的步骤与心思。
武临离了李府后,行走几步,身形便化作虚无,消弹不见了。
与此同时,在那洛阳的皇宫中,李隆基正坐於一卷照映江山图前。
一缕烟气从窗外飞来,入了画中,变作一名虱须大汉。
李隆基也睁开了眼睛,面有不豫之色。
边上,高力士高將军上前来,道:“三郎不是去见县侯了么,可是问出什么了如今这各处都有消息传来,说是那一篇《原道》的文章,不知多少人惦记著想要誉写,连长安的几位相公都坐不住了,只是学宫看得紧,暂时还未流出,不过宫中自然不会被阻,说是再过几个时辰,就能送来一副誉写好的。”
“春写的”李隆基一听这话,便冷哼一声,“若是那小子的真实身份公之於眾,就算真成了他们儒门的圣贤,朕一句话下去,圣贤原稿也得给朕交过来!
没有朕,他们哪里来的圣贤”
高力士听看这话,微微鬆了一口气,知道夏王骤成儒家口中圣贤一事,在圣人心里的疙瘩,算是疏通了不少,於是笑著道:“三郎这不是为了保护县侯,因此秘而不发吗况且,县侯再是如何,终究是流著您的血,那儒家的气运能被扭转,其实也是得了您的庇护与泽被。”
“只怕那群读书的心里却不这么想。”李隆基摇摇头,隨即话锋一转,“不过,李一到底是没长在朕的身边,这心思终是有些野了,朕本想拿著边疆孤將的例子,看看他於大唐忠心几何,未料他却將个番將妄测了一番。”
说到这,他回想著李易所言,忽然问道:“最近,边疆诸將可又有上奏”
“有,昨日晚间,李相国才著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