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大道岂独凌绝顶,圣贤终须泽苍生(2 / 4)
在亲民,在止於至善一一此乃三才正理,万物纲常。”
“人么.”
李易闻言,亦有所感。
“不错!他道门要参悟天道,飞升成仙,佛门要敬神礼佛,要觉悟如来,穷极一生去追求,甚至一世不行,还能换千百个皮囊接著修行,可贩夫走卒可换不起!所以儒门不炼长生药。“元德秀说看说看,表情越发郑重,
“莫盯著方士炼丹生霞,休羡那侠客踏雪无痕,吾辈儒道落於人,让农夫把稳犁头,令將士擦亮枪缨,使书生守住心中那桿秤,足矣。但说著简单,行实艰难,唯將《论语》种进骨血,令《孟子》熬成肝胆,使《公羊》融入胆魄,把《诗经》刻入肺腑,方有一丝可能。”
顿了顿,他眼观青天,感慨道:“让千家万户炊烟不断,使市並巷陌讼平冤清,又何尝不是通天彻地之道”
李易听得此言,心头泛起涟漪,竟有许多感悟,对面前这位五十岁左右的儒者,也是肃然起敬。
咔嘧一一咔嘧这时,门外传来了甲胃碰撞的声音,伴隨著的还有队列行进的声音。
这声音也把李易、元德秀的注意力拉了回来。
不等李易询问,元德秀就主动解释道:“该是金吾卫的將领,元某之前听说先生你是建勛塾的山长,便依著习惯过去拜访,结果却扑了个空,隨即瞧见清化坊中异象连天,便担心与先生有关,於是托朋友告官、上报。那些修行之人,就算修为再高,终究还是受到红尘压制,万不得已,不会冒著与朝廷兵甲衝突的风险强行施法。”
李易立刻就明白了对方的用意,抱手谢道:“原来如此,元公有心了。”
“这不算什么,就算元某不去做,亦会有他人出面,以你如今的身份、位格,自然不能轻易出事,听说光是鸿臚寺的暗桩就在周围买了不下三座宅子,平时也无人久住,所为为何,不问可知。”说到这,元德秀忽然话锋一转,“元某听说,李先生你接了圣人救於的斜封,要往北疆军中任职”
“不错。”李易点了点头,若说一开始,他还只是想著去那边打探一下消息,摸清楚安禄山的进度,顺便远离这两京的是非地的话,现在是真想要去这大唐疆域各处走一走,看一看了。
但元德秀闻言,却是摇了摇头,道:“先生如今位格不同,不该贸然涉险,
那边疆之地兵危刀凶,又牵扯异族,远不比两京之地有人道气运镇压,那里可是什么人都有的!就算先生你身具神通,贸然前往,亦有凶险!元某听说,先生已有学说雏形,何不安心著书立说,到时学宫也有护持,可令先生往各处书院讲学!”
顿了顿,他又道:“如今洛阳文脉虽復,可也仅限於此,儒士在这洛阳、都畿道有文脉加持,精诚於心,可呵斥妖邪鬼票,可出了这个范围,便力有不逮了。这天下文脉之復甦,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李易却道:“元公,你方才还说儒家之道在於天下之人,要將教化文章种入血脉,怎的一转眼,就要让我闭门造车这天下的什么道理学问,是闭门造车,
闷在家中可成的况且,你也说了这天下文脉唯洛阳独醒,我若困守此地,那其他地方的文脉,又当如何復甦说到底,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元德秀闻言一愜,隨即竟忍不住点头,道:“如此说来,是元某关心则乱,
知行不一了。”
这时候,却又有一个声音从后面传来“李先生,你虽有济惠天下之心,但也不该操之过急,何不在洛阳再待一些时日,圣贤最好不出洛阳,令门人弟子记载言行,才好昭於天下,令人人沐浴教化,则文脉闭塞,当可自解!”
说话之人,约莫五十岁上下,著紫色圆领袍,头戴乌纱头,腰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