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魔改《南京》(44)(3 / 3)
而且仔细琢磨着沈善登的话,放弃自杀,拿起摄影机,唤醒人性,反对战争。
好像,确实比单纯的自杀更有层次,也更高级
陆钏那点艺术家的虚荣心被搔到了痒处。
似乎这样改,确实更能体现他的思想深度
抄《辛德勒》是抄,《寻枪》也是江文的帮助,《可可西里》也是抄。
再多个帮助,似乎也没什么。
犹豫了片刻,陆钏最终还是习惯性地,默认了。
他完全没有意识到,沈善登这轻描淡写的改动,已经将他原本试图构建的所谓“人性复杂”的叙事基调,彻底扭转到了另一个方向。
沈善登顺便把角川放走的“老赵”和“小豆子”,给了一个死亡的镜头。
中方人物视角,这个不用和陆钏商量。
沈善登并没有动太多,只是改了结局。
那么回头去看角川这个角色。
他想家,但是还在造孽。
他愧疚,但是还是在造孽。
他对慰安妇百合子的爱情纯真执着,但他还是上了,还是造孽,而且慰安妇还是死了。
为了避免姜淑云免遭凌辱,他杀了对方,还是杀了,还是造孽。
影片结尾,他更是毅然放走两个中方人,可放走的还是死了,还是造孽。
谁杀的,还用问确实不是角川,是角川们。
他愧疚,他反思,他想自杀,充满人性,充满怜悯,充满愧疚,但还是好好地活着,想救的人都死了。
角川就像所有日本人一样。
这是日本干的事!
在南京制造的血债一样,以及他们现在对于历史的态度一样。
谁干的,好像都不知道,谁决策的,好像不知道。
这才是本子的本色。
知小礼而无大义,拘小节而无大德,重末节而轻廉耻,畏威而不怀德,强必寇盗,弱必卑伏。
好话说尽,坏事做绝。
披着人的皮,骨子里是兽。
当然。
电影上映,陆钏可能会面临一点点争议。
特别是角川拿起摄影机。
↑返回顶部↑